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2309497056482&wfr=spider&for=pc《周易》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始于《乾》《坤》,终于《坎》《离》,共30卦;下篇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共34卦。为什么这么分呢?这样做有什么寓意?不妨细细读来。一、易分上下经从最开始,《周易》就是分成上下篇的样子。西晋太康二年(公元年),汲郡的一个盗墓贼挖开了战国时期的一座魏王墓,从中发现了大批竹书,其中就有《周易》。《晋书》记载,“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隋书.经籍志》也说,汲冢里挖出的战国时期“《周易》上下篇,正与今同”。这说明,将《周易》分成上下篇,最晚从战国以前便是如此,并不是汉代以后的改编。二、《老子》也分上下经我们有理由相信,将《周易》分为上下篇,是作者本人一开始就做好的设定。因为这位作者,是一位熟读《老子》的人物。(有关《周易》真正作者身份的证据,详见本号系列文章。)《周易》分上下篇的方式,正是对《老子》体例的模仿。自古以来的《老子》版本很多,分章也不一样,但都分成了上下篇。通行本《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帛书《老子》甲本,与通行本81章内容基本相同,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正好相反。帛书《老子》帛书《老子》帛书《老子》乙本,同样也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相反,上下篇卷尾分别注有各篇的字数“德三千四十一”、“道二千四百二十六”。帛书《老子》年,北大收藏了从海外抢救回归的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老子》古本,文中还出现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同样也是德经的内容在前,道经的内容在后,而上经为44章,下经33章,共分77章。北大西汉竹简《老子》西汉时期的严遵,曾经著有《老子指归》,其所注《老子》共分72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不论是哪一个版本的《老子》,不论它们分成了多少章,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分成了上下两篇。三、天人之道将一部书分成上下两篇,这种做法本身就大有深意。因为在古代,“上下”就是天道和人道的象征。天道在上,人道在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是古代所有修道之士的共识。《老子》将上下篇分别称为“德经”和“道经”,实际上暗示的是以德配人,以道配天。德,是人德;道,是天道。在《周易》中,这天人之道,都归结为同一个字:“孚”。(有关“孚”字为《周易》核心思想的证据,详见本号系列文章)孚,就是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子思在《中庸》里说的这句话,已经完美地概括了《周易》的全部精华。所以,《周易》的作者,除了儒道兼修的子思之外,更有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