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

第十四篇第24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者:学习者、求学者、做学问者,也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为:母猴也,象形字。《说文解字》认为早期的图形文字“为”,像一只“母猴”,其实“为”字更像一只形状毕肖、躯体备全的“象”正驯顺地站在地上,象头之上有一只控象的“手”,表示牵象去干活,役象以代劳。

因为是“干活”,所以“为”字本来便是“做”、“干”的意思。如《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直至今天,在“大有作为”、“事在人为”、“好自为之”、“为人”等等词语中,“干、做”的原义依然不变。

为也指“治”,如《晋语》:疾不可为也。

为也表示“修为”,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为也是一种中华姓氏,《韵会》:鲁昭公之子公为之后。

为也指“变成”,如“一分为二”、“化为乌有”。

以上意义的“为”读成wei,第二声,当“为”读成第四声时,有以下意义:

表示行为的对象,如“为人民服务。”又如晋·干宝《搜神记》:为楚王作剑。

也表示原因、目的,如“为了谁?”又如清·周容《芋老人传》:生为之饱。

也指向、对,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

本文的第一个“为”指“修为”,读第二声,第二个“为”读第四声,意为“为了”。

今:指事字。初文是倒“曰”形,从亼(倒“口”形),下加短画,以示口吟之意。

今是“吟”的初文,今被假借为表示“此时”、“当日”之后,创作了“吟”字代替“今”字。

今也指现代、当代,如《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也指现在、马上,如《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今也有“假如”的意思,如《墨子·公输》:今有人于此。

今也是一种稀有姓氏,全国不到人。

全文理解为:

古代的求学者目的是修为自己,现在的求学者是为了取悦、炫耀于人。

孔子这里讲的是古今学者学习的目的。古之学者勤学苦修是真诚地为了提高自己,寻求个人道德境界的超越。

而后来的学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给人看,将学问作为邀名买利的工具。

古之学者重在内求,最终目的就是为天下人谋利益,今之学者以取悦、炫耀别人为达到实现自己的目的,前者大公无私,后者自私自利。

荀子的《荀子》有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白话文: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孔子认为,学习不应该有功利心,学习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为大众服务,现在的人学习基本是为了个人利益,什么赚钱就学什么,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有巢氏和燧人氏

孔子办私学之前,一般人不可以接受教育,因为“学在官府”,接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那么,在阶级形成之前,人们又通过什么来学习的呢?那就是“法天则地”,通过观察大自然,发现其规律,再通过不断地思考、总结而得出结论。

总有一些天纵奇才通过不断地修为,最终为天下大众谋取福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贤”。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贤人者,法天则地,逆从阴阳,分别四吋,合从于道,亦可使益寿。

意为:圣人和贤人懂得以天地为法则,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希望追随上古真人,以求符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

《易经》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意为: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天都不逆他,更何况人?何况鬼神?

明王世贞《纲鉴》里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开始有了天地万物,那时的人民与野兽们一样居住在洞穴里,并且和谐共处。博采万物,咀其精华。与万物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没有杀戮和伤害的心机。

到了后世,人们逐渐有了巧智,而开始与其他禽兽有了抵触和冲突,人们斗不过禽兽的尖锐利爪,锋利的牙齿、凶猛有力的犄角,以及蛇蝎毒虿等毒虫。

为了躲避那些害虫和野兽,有巢氏从鸟巢中得到了启示,构木为巢,从此人民居住在里面,以躲避危险和伤害。

后来有巢氏建立了古巢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一带,后迁徙至山西省兴县石楼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在苍梧,立都河南舞阳。

也有史学家认为有巢氏生籍在山东、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等地。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

有巢氏是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有巢氏开创巢居文明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影响。

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建造理念来自有巢氏巢居文明内涵。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即效仿有巢氏“巢居”的古老智慧修建而成。

《鉴略.三皇纪》记载:“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等,都是从人类文明启蒙的角度来概括的,意味着有巢氏为人类文明的领航者。

有巢氏文化在先秦众多古籍中即有记载:《庄子·盗跖》记载:“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因此,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有巢氏之后的文明是由燧人氏创造的,燧人氏是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华夏族人,“五氏”之一。

燧人氏为有巢氏与缁衣氏之子,妻华胥氏,生伏羲氏、女娲氏。他是宓妃与女登(任姒)的祖父。

燧人氏有一次发现有鸟在用嘴啄木头找虫子吃,偶然间发现鸟嘴与树木之间会迸发出火星,于是燧人氏顿时灵光一闪,去下一段燧木的树枝,最终发现了钻木可以取火的原理。

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火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

在《尚书大传》等著作增补“三皇五帝”中被列为三皇之首,奉为“天皇”,尊称“燧皇”。道教文献则称燧人氏为“人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氏、神农氏等五帝是其后裔。

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依据《中华史表》、《三皇五帝年表》所载:燧皇元年为公元前年,而燧人氏在位长达年,所以据此推断其在位年限为前到前年;距今约为到年前。

又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燧人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创了史前火文明。

燧人氏前期定都于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今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商丘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

燧人氏另外一项发明就是“结绳记事”。远古时期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

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氏发明《河图》、《洛书》。

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约公元前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用火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发现火的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