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易经等古代经典翻译成白话文以后再学

北京荨麻疹医院哪些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20324/10490515.html

#集体学习易经#

本来,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严格的规矩:书面语用文言书,而日常口语交流则用白话。也就是说,原本文是文来话是话。

可是随着中国在工业文明时代的落伍,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觉得西方人不区分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规则才是更好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挨打后的国人得病乱求医,最后竟把板子不由分说打在了语言文字身上,于是,白话文推广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感兴趣的学友可以找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当代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文言文并不适合当下的我们,如同外国文献应该被翻译成中文才好一样,凡是古典汉语文献都应该搞成白话文才好。

这样的做法已经成为惯例通行很久了,便不再有人质疑其合理性。

对于别的古代典藉来说,这样做可能还不会有太大问题,而至少对于《诗经》和《易经》这两部经典来说,这样做非常不妥。

《诗经》为什么不应该翻译成白话文以后再读好多人能理解;而《易经》为什么也不应该搞成白话文以后再读,很多人会以“莫须有”的理由想当然地断定为不合理。

结合自己的经验,笔者以为,学《易经》时绝不应该有“白话文译本”才好的观念。

《易经》本来就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智慧之学,所以说,即便是对于易学大家名家来说,将《易经》翻译成白话文以后也会千人千面。

《易经》本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留下来的,语言表达自然应该按照古人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方能传神,然而三千多年过去了,语言文字的变迁非常巨大,这才导致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不断对《易经》进行注释。

回头再看看本文开头,书面语言采用白话文形式只是近百年来才出现的现象。可以说三千多年来前人留下来关于《易经》的文字都是采用古汉语形式写就的。

讲到这儿,你该明白了吧:如果我们坚持读已经译成了白话文的版本,那么即便是译者能够把握住《易经》的精髓(随着年科举制度的取消,《易经》早已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多年,再加之“破四旧”等因素的影响,当下敢翻译《易经》的人虽说很多,但你觉得这些译本可以信赖吗?敢看吗?)

退一步讲,就算是译本够完美,那也仅能算一家之言。而做学问本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某位译者的个人能力再高,又如何能将“广大悉备”的《易经》表现得面面俱到?

若是没有必要,三千年来的古人又何必一代又一代地针对《易经》不断著书立说?

《论语》怎么没有?《礼记》怎么没有?《诗经》怎么没有?

学《易经》一旦入门以后再想深入研究,就应该学习借鉴更多的智者的经验,这时我们就又会将目光投向三千多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各种书藉,而这些则全部是用文言文写就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学到《易经》的精髓,古汉语便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关口,早晚早晚,早早晚晚都是必须要拿下来才好。

白话文的译本不是不能看,而是仅仅允许偶尔看个一眼两眼就够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