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各民族告别石器时代,向人类文明大踏步迈进,并想尽一切办法,力图挣脱大自然时,我们的祖先却与之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易经》以及中国辩证学说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背景下产生,并尽善尽美地完成的……古人说:“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经商不利。”《易经》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不仅影响着古人,即便历史发展到今天,它依然对商海里奋斗的现代商人起着指导作用。
易经之“易”由古文“日”与“月”二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充分揭示了其深奥的哲理。同时,《易经》有三大原则,“简易”、“不易”、“变易”这三大原则是西汉易学家的归纳,在广义上,这三易原则也算是《易传》的组成部分。并且,这三大原则非常贴切地总结了《易经》的思想,千百年来,已成《易经》研究的通说。
所谓简易,即天地间自然规律原本简朴平易,变易则是指事物是变化、发展和自我否定的,不易意味着大自然有其必然的倾向和规律。将此三个哲学道理,适用于管理领域,即可称之为三易管理。
变易、简易、不易刚好对应着管理的技术、管理的科学、管理的哲学。在管理的技术层面它实际上讲的是一种战术,管理的科学层面讲的是一种战略,而管理的哲学层面讲的是一种战势。在管理技术这个层面是讲一些规定,在管理科学这个层面是讲一些规则,在管理的哲学这个层面讲的就是一些规律。在管理技术这个层面是讲怎么做的,在管理科学这个层面是讲做什么的,在理哲学这个层面就是讲为什么要做。所以它刚好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管理的技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具体规定,到管理的科学这个层面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管理哲学是无形的,虽然是看不见的,可是它起的作用却是最至关重要的。
一、简易——大道至简。
三易原则的第一条,就是简易,即中华文化三大理念中的“大道至简”。说的是易道大至宇宙宏观世界,小至尘埃微观世界的高度概括和可行性,说明了易学易知易从不神秘。
简易原则的第一个案例,就是《易经》本身,宇宙是如此的深邃,社会是如此的复杂,《易经》却只用阴阳二爻就表现了一切。所以,《易经》对于简易原则的评价非常高,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简之善配至德”。
此处的简易,当然不是简单、简陋、恰恰相反,而是蕴含了极高的人类智慧。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休闲项目就是围棋,这是绝对有深厚中国哲学功底的游戏,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最形象最直观的体现。
所以,简易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说,宇宙间最核心的道理,原则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推演幻化出的表象可能是纷繁复杂的,但内含于其中的法则肯定非常简单。也是因为有简易的特点,即提纲挈领的涵盖性极强,才称其为法则。
管理也是一样,每天遇到的管理事项,都是变化多端的。如果管理都永远“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事论事,那么他的管理肯定没有效率可言。
由此可知,凡是人类智慧的演绎,结果通常都是最简易的。所以,企业家如果能达到“一以贯之,为道日损”的境界,那么就具有内在的管理功力。把看似复杂的事情能不能变得简单起来,是考验管理者管理智慧的一个重要指标。
简易的第二层意思是说,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是不能用大白话来表达的,就像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的,“任何一个高深的理论,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它,就必然能回复成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由此推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位学者,而此人一上来就是一堆古怪词汇,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那么你可以安静地走开。因为你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功力不够而不得不使用怪僻语言来忽悠的人。
采用“话语垄断”从而树立学术权威是属于反民主、反文明的治学方式,是不符合《易经》思想的。这就好像孔庆东解读金庸武侠小说所说的,凡是一上来拿着个古怪兵刃的,比如鳄鱼大剪刀,这都不是武功高强的侠客。而是古龙的七种武器中,最厉害的是拳头。
大道至简的境界,就是返璞归真的境界,就是一以贯之、举重若轻的境界。高超的雕塑家能把一块平淡无奇的石头雕塑成不朽的艺术作品,其中的核心奥秘就是“把不需要的去掉”,道理简单之极,但如何认定哪些是不需要的部分,以及有足够的技术将之有效剥离,却非常人能为。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一样可以牵着一头牛走来走去,壮牛蛮力再大,仍然会听从孩童的指挥,其中的核心奥秘就是孩子牵着牛的鼻子。
所以,简易原理中包含的最重要的两个词汇,就是核心和权重。扭住核心与权重,一切也就变得朴素起来。
简易当然不是胡乱抛弃和放弃,简易的本意,是抽象凝练出事物的规律,洞悉其核心问题,剥离次要的或相对次要的部分,以简御繁,举重若轻。在长长的产业链上,寻找相对不必要的环节,争取摒弃和剥离,所以,才出现了跳过渠道商进行直销的戴尔,“产业时空链条”的拆段重组,中间蕴含着新的利润。类似的案例,道理都不复杂,运用简易道理,资源集中,注意力集中的人通常就会把事情做好。
简易,是一个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道理,是一个真水无香,大象无形的道理,是一个法则简单,发挥无穷的道理,所以《易经·系辞上》说:“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思想就是这样,不走极端,世事都并非“非此即彼。”《易经》管理哲学的本质,就是管理辩证法。牛顿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可以发现新领域”。
繁简互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管理辩证法。苹果落到地上,雨点也落到地上,跳楼的人也一样会摔落在地上,各种各样的表象看起来复杂之极,抽象出其背后的规律,牛顿逐步提出了三大定律。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管理者每天遇到千万种事务,应当从处理事务的经验中逐步归纳出一些核心的原理、规律,再以自己形成的认识、原则,去指导种种复杂的事务,这是一个繁简互致的过程,是管理者管理哲学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管理者人格力量逐步形成的过程。
仅看到“繁”,就事论事的管理者,必然效率低下而且自己也身心疲惫;仅看到“简”,好像非常高明,而在实践中却不会操作,这是纸上谈兵的管理者,装模作样一阵之后,必然遭到客观现实的惩罚。
简在精练,三言两语就能把核心问题表述清楚。管理就是该简则简、当繁则繁的互致过程。繁简不断地排列组合,便出现了无数种企业创新的手段。
它可以是简易化思维的利用,比如简化,微软的界面容易学习,于是公众都可以使用电脑这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比如整合,把若干遥控器的功能集于一身,生产“整合遥控器”;比如除弊,把不必要的功能去除掉,反而提高人性价比。
同时,它也可以是复杂化思维的产物,比如组合,铅笔加橡皮就是新的细分市场,手机能拍照也是;比如功能细分,同样销售鸡蛋,有的企业的鸡蛋经过调整饲料配方,有些是专供孕妇的,“一枚蛋滋补两个人”,有些是专供高考考生的,“一枚蛋寄托全家的希望”,等等。
在管理上,繁简互致当然不仅仅是细分市场手段,而是有很多很大的施展空间。比如,买卖环节需要支付流转税,这是复杂的弊端。所以,如果有能力的话,企业更愿意把供应商收购进来,以内部流程代替市场交换,由繁入简,可以减少税收负担。繁简互致,是重要的管理能力。
二、变易——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讲“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说明变化的普遍性与绝对性。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也就是变易。也就是说,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易就是运动的辩证法。宇宙本身也是发展和演进的,这是自然的规律,市场在变,环境在变,我们自身也一直处在变化之中。
变易是永远存在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是变化又经常不易把握,所以《易经》才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变化之道有着不同层次及演化。比如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最要紧的就是先挣得一份月薪,以支付房租、交通费等沉没成本,待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希望收入能更加稳定,进而寻找归属感,通过社交活动寻找自己的圈子。直到“生存能力”基本无忧时,则“生活选择”的高级需求排上日程,于是,希望获得更的社会承认与尊重,并不断地去追寻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泛指的,“有经有权”是管理哲学的重要思维,即“有常态有特例”。即使对每个个案而言,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并非泾渭分明地分层级出现,而是掺杂甚至跳跃性地出现的。作为企业家,能否洞察市场演进,其实是企业能否“或跃在渊”的要诀。
所谓“或”,以财务角度解释即“有机会有可能”。而洞察市场需求的演进并储备资源,以将此可能性转为现实性,就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讲的“企业”家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管理权变理论的简易表述,即“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与《易经》的变易思想是相通的。但对管理者而言,知道“会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即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应该怎样应对变化。
惟其变化,变易思想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价值。
所以在不同的天时、地利环境下,当条件改变的时候,我们不能以所谓的经验主义完全的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型。听起来很简单,但却有很多著名公司或企业领导者却经常犯如此的错误。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的创造顾客,但是用户的需求又是随时在变的,这就要求企业以变制变,以变取胜。这个“变”就要求企业变到用户需求前面去。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里有一句话:“企业一旦占领了优势最大股,需要集体不断的创新。”这样看来,优势只是一个浪头,就像冲浪一样,在浪头上是站不住的,需要不断的再寻找更高的浪头。对企业来讲,创造顾客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易经·系辞·上》所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地万物以阴阳之道生生不息,“变”就是必然的规律。
很多管理者之所以学了很多管理学的知识,却依然做不好管理,是因为他们不懂变通,生搬硬套。举个例子,稻盛和夫曾提出过一种著名的企业经营模式,叫阿米巴经营。它指的是把企业分成一个个小集体,每个小团体都是按照一个公司的形式展开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人人都来减少企业支出,由此提升企业的利润。
阿米巴管理模式确实帮助京瓷公司在四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于是也备受企业家推崇。但一些企业管理者生搬硬套,只从工具上推行阿米巴,但没有注意到阿米巴经营里还包含着一种日本独特的“和式道德”,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