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系辞下
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
注释
1
译文
八卦各列其位,万物的象征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而成六十四卦,爻位就在其中了;阳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之道就在其中了;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凶吉,兴动的规律就在其中了。吉祥凶险悔恨憾惜,都产生于变动;阳刚阴柔,是立卦的根本;变化会通,是趋向适宜的时机。吉凶变化,说明守正可以获胜;天地的道理,说明守正则为人瞻仰;日月的道理,说明守正则能光明焕发;天下的变动,说明守正则能纯一遂性。乾的特征,坚定刚健以平易示人;坤的特征,柔顺随和而以简约示人。爻,就是效仿万物的变动;象,就是模拟万物的情状。爻和象在卦内变动,凶和吉在卦外显现,功勋事业体现于变动,圣人的思想体现于卦爻辞。天地的弘大德泽是化生万物,圣人的重要宝物是盛位。如何才能守住盛位呢?要依靠仁。如何才能聚集人才呢?要依靠财物。管理财物端正言辞而禁止百姓为非作歹就是义。
二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
注释
1耜:农具下端的起土部分。
2耒:农具的柄。
3刳:挖空。
4剡:削尖。
5柝:古代巡夜人敲打以报更的木梆。
6椁: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
译文
古时伏羲氏治理天下,抬头时观察天上的表象,低头时观察大地的物象,观察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和地理环境,在近处取象人的身体,在远处取象万物的形体,于是制作了八卦,用来贯通神明的德性,用来归类万物的性质。伏羲氏又用结绳的方法制作了罗网,用来围猎和捕鱼,这就是取法《离》卦。伏羲氏去世,神农氏继起,削木制作了犁头,揉木弯成了犁柄,将农具的利处,用来教导天下百姓,这就是取法《益》卦。规定中午为集市开市时间,招致天下百姓,聚集天下八方的货物,交换贸易之后回去,各人都获得所需要的,这就是取法《噬嗑》卦。神农氏去世后,黄帝、尧、舜继起,会通而变化,使百姓进取不倦,神奇地化育百姓,使他们各得其宜。《易经》的哲理是穷极而变化,变化而会通,会通则长久,所以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制作宽大下垂在曲木两端系弦绳作为弯弓,削尖木头作为箭,弓箭的好处,可以威震天下,这是取法《睽》卦。上古时候的百姓在洞中和野外生活,后代的圣人建造房屋以改变这种生活方式,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檐宇,用来防备风雨,这是取法《大壮》卦。古时丧葬的方式,是用柴草厚厚地包裹尸体,埋在荒野之间,不堆坟墓也不栽树木,也没有规定的居丧期限,后代圣人用棺椁来替代柴草,这是取法《大过》卦。上古时候人们用结绳做标记的方法处理事务,后代圣人用刻划与书写的文字替代结绳,百官凭借这些文字处理政务,千万百姓也凭此察明事理,这是取法《夬》卦。
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译文
所以《易经》关键之处,就是象征;象征,就是模拟取象外物。彖辞,是断定、总说一卦的才德;六爻,是效仿天下万物的变动。因此吉祥与凶险产生而憾惜与灾吝出现了。
四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译文
阳卦中阴爻居多,阴卦中阳爻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阳卦以一阳为主,阴卦以二阳为主。它们各自的德性怎样呢?阳卦以一阳表示君主,以二阴表示百姓,这正是君子的道德;阴卦以二阳表示君主,以一阴表示百姓,这是小人之道。
五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注释
1信:通“伸”,伸展。
2括:结扎,引申为阻塞、滞碍。
译文
《易经》说:“心意不安定而频繁往来,朋友顺从你的想法。”孔子说:“天下万物何尝有思虑?天下万物通过不同的途径抵达相同的终点,千百种思虑都能统一。天下万物何尝有思虑?太阳往西则月亮东来,月亮往西则太阳东来,日月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寒季过去则暑季前来,暑季过去则寒季前来,寒暑相推移则年岁形成。往去是屈曲,前来是伸展,屈曲伸展相互感应则利处常生。尺蠖的屈曲,是为了再次伸展;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自身。研究精微的道义深入神理,是为了施用;施用而安处其身,视为崇尚美德。超越这些道理之外,就或许不能知晓了;穷极神理知晓变化,这正是道德隆盛所导致的。”
《易经》。”
孔子说:“凡是危险的,都曾经安于其位;凡是灭亡的,都曾经能够保有自己的存在;凡是败乱的,都曾经有过安治。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危险,存在而不忘灭亡,安治而不忘败乱,所以能够自身安定而国家永保。将要灭亡将要灭亡,就能像系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孔子说:“才德浅薄而居位高尊,智慧浅小而谋虑宏大,力量微少而身负重任,很少有不遇到灾祸的。说:‘鼎器的脚折断了,王公的美食倾覆了,鼎器被沾濡,有凶险。’正是形容不胜其任的状况。”
孔子说:“能够知晓几微事物是多么神奇啊!君子与在上者交往不谄媚,与在下者交往不亵渎,可以说是知晓几微的体现吧?几,就是事物变动的细微征兆,吉凶结果可以预见。君子发觉几微之变就开始行动,不会等到一天以后。,守正获吉。’君子既然耿介如石,还需要等待一天吗?当下就能断定了。君子知晓几微就能知晓显著,知晓柔顺就能知晓刚强,这是万人所景仰的贤德之人。”
孔子说:“颜渊这位贤弟子,他的道德应是很完美了吧?对于任何缺失都能知晓,知晓后从来没有再犯同样过失。说:‘三人同行求一阳,则损害一阳;一人独行专一求合,则得到阳刚为友。’正说明阴阳相求要专一。”
孔子说:“君子先安定其身然后有所行动,平和其内心然后再说话,确定其交往之道再有所请求;君子能修美这三种道德,就能完善自我。倾危而急于行动,则百姓不能帮助;内心疑惧而发表言论,则百姓不能应和;无所交往而急于请求,则百姓不会给予;没有人施与,则损害的情况就要来了。说:‘没有人增益他,有人攻击他,居心不常安,有凶险。’”
六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
注释
1稽:考察。
2开:开释、解释。
译文
孔子说:“乾坤两卦,就是《易经》的门户吧?”乾,表示阳物;坤,表示阴物。阴阳德性相配,而形成刚柔的形体,用来体现天地的撰制创造,用来贯通神明的德性。所称述的名相,繁杂却不越过卦爻的义理,考察它们表述的事类,或许流露出作者身处衰世的感慨吧?《易经》,彰显过往而察明未来,显示几微阐明幽隐。开释卦爻辞而名义恰当、物象明辨,语言周正以决断爻辞无所不备。卦爻辞所称述名物虽细小,但譬喻的事类却十分巨大。它的旨意深远,它的文字典雅,它的言辞曲折而切中事理,它的事例显明而寓意隐约。凭借阴阳两方面的道理来拯济百姓以行动,彰显得失凶吉的应验。
七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译文
《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殷商之末的中古时代吧?制作《易经》的人,应该是心怀忧患的吧?因此《履》卦,是树立道德的根基;《谦》卦,是施行道德的柄;《复》卦,是道德的根本;《恒》卦,是说明巩固道德;《损》卦,是说明修美道德;《益》卦,是说明充裕道德;《困》卦,是说明辨明道德;《井》卦,是谨守道德的处所;《巽》卦,是说明道德的规范。《履》卦,和顺小心而抵达目标;《谦》卦,谦虚受尊而光大其德;《复》卦,对于微小事物要明辨;《恒》卦,繁杂而不厌倦;《损》卦,先困难而后容易;《益》卦,长久宽裕而不虚设;《困》卦,穷极而变通;《井》卦,居得其所而迁施恩泽;《巽》卦,名实相称而不显扬。《履》卦用来和顺行走,《谦》卦用来制约礼仪,《复》卦用来自我省察,《恒》卦用来纯一守德,《损》卦用来远离祸害,《益》卦用来增益福利,《困》卦用来减少愁怨,《井》卦用来辩说道义,《巽》卦用来行使权力。
八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注释
1典要:不变的准则。
2师保: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
3率:遵循。
译文
《易经》这部书啊!不可须臾远离,它体现的道理屡屡推迁,变动而不停留,周遍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执着于典常纲要,要适应具体的变化。在出入之际多加考虑,在内外之际知晓惧惕。又能明了忧患与过往之事。虽然没有师保的监护,却好像面临父母的教诲。处事之初遵循《易经》的卦爻辞,揆度行为的方式,就掌握了规律。如果没有贤人阐述,《易经》的道理就难以推行。
九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译文
《易经》这部书,以推原万物原始、归宗万物结局为本质。各卦六爻互相错杂,反映了特定时机的物象。初爻难以知晓,上爻则容易理解,反映了本末关系。初爻爻辞模拟事物的开始,直到上爻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过程。至于错杂各种物象撰述阴阳德性,辨别是非,则没有中间四爻就无法全面理解。啊!也就确定了存亡吉凶的情况,平居无为时也能推知。明智的人观察研究彖辞,也就大体领悟了卦义。第二爻与第四爻具有相同的功能而居位不同,性质也不同;第二爻较多美誉,第四爻较多惕惧,因为。阴柔的特性,不利于大有作为;它的宗旨在于追求无灾害,它的施用在柔和守中。第三爻与第五爻功能相同而居位不同,第三爻较多凶险,第五爻较多功勋,这是缘于贵贱有等差。
一般说来阴柔能获胜。
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译文
《易经》这部书,广大周备。含有天的道理,含有人世的道理,含有大地的道理。兼有天地人三才而两卦相叠,所以共有六爻。六爻没有别的意思,正是象征天地人三才。道有运行变化,所以称之为爻;六爻各有上下等次,所以称之为物;物象错杂,就是文理;文理有适当有不适当,所以就产生吉凶。
十一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
《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殷商末年,周文王德业正盛的时候吧?大概是在周文王臣事殷商的时候吧?所以卦爻辞中多有戒惕的言辞。戒惧可以使人平安,掉以轻心则导致倾覆。戒惕的意义非常大,各种事物赖以发展。自始至终保持戒惕,以远灾避害为宗旨,这就是《易经》的道理。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乾,象征天下最刚健的,德行恒久平易而能知晓凶险。坤,象征天下最柔顺的,德行恒久简约而能知晓险阻。能使众人心悦,能研析各种思虑,判定天下万事的凶吉,促成了天下万物勤勉奋发。因此变化而有所作为,呈现吉祥之事。拟象事物而知晓器物,占问事件而知晓将来。天地设立阴阳尊卑的位置,圣人创制《易经》施展功用。人的谋虑沟通了鬼神的谋虑,百姓也能掌握《易经》的功用。八卦用象征来传达哲理,爻辞、彖辞以具体情状来传达义理,阴阳错杂居位,则吉凶可以显现。变化用利与不利来表达,凶吉依据情状变迁。所以在喜爱、憎恶的相互矛盾中产生凶吉,在远近的互相取舍中产生悔吝,在情感的真伪相感中产生利害。一般《易经》的情状,居位相近却不能相得则有凶险,或者遭受加害,也会悔恨和憾惜。正如将要叛变的人言辞惭愧,心中有所疑虑的人言辞枝蔓无章,吉善的人言辞寡少,烦躁的人言辞繁多,诬陷善良的人言辞游离,失去心中所守的人言辞屈曲。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