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玄学,大家都会想到《易经》和《周易》这两本书,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内容,甚至以为《易经》和《周易》是同一本书。其实不然,《易经》分为三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而其中最为为人熟知的《周易》又分为《经》和《传》两部。
《经》说明了“卦”与“爻”为何物,其中通过组合变换可得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传》则是对这些卦象的解读。孔子晚年酷爱读《经》,以至于连接竹简的绳子都被翻烂了,相传《传》就是孔子所写的。
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何如此痴迷《经》书,现在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就是《经》这本书中的哲学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上面说了《经》中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想要了解《易经》,就要先从这六十四卦开始。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归根到底,我们要先搞清楚太极是什么。
太极双鱼图代表着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它可以概括世间一切类象,大到天地,小到虫蚁,无论何事何物,都离不开这正反两极。
曾仕强先生曾在百家讲坛上讲周易,他说,我们讲阴阳,从来不是单独地讲,分开地讲,阴阳是一个结合体,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谓易学,易,就是变化,就是动。这是一个运动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阴阳也在不断变化,从太极图来看,阴阳鱼(太极图中间的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就拿我们人来举例子,男人代表阳,女人代表阴,阴阳两爻,我们把它叫做两仪。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好,我们来做加法,在这两仪的基础之上,各在其上增加一条阴爻和阳爻,就可以得出四种变化,称之为四象。
这四象就是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阴,老阳,少阳,老阴。
而四象之上,再加一爻,则分为八卦。
由此,便是《易经》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通过正反组合,又形成八宫六十四卦
八宫六十四卦,是以八纯卦为基础,依次变化,到第五世为极限,然后再变为归魂和游魂,为循环之象。这些卦象,代表着各种事物类象,卦有卦辞,爻有爻辞,指代的事情可以类象,并非单指一事,也非单论一物。比如《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为天”里面的初爻,五爻、六爻的爻辞:飞龙在天,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潜龙勿用”指的是万事开头难状态。比如一个人刚刚进入社会,这个人可能很有才能,但对周围环境不了解,所以必须要保持谦虚低调,学习成长,厚积薄发,等待机遇。
接下来是第二个阶段,见龙在田”。“田”说明是在地上,而上一阶段的“潜龙”说明是在水中,很明显,此人上岸了,其中的重点就是“利见大人”,在《周易》里有三种人:小人、君子、大人。大人是结合了小人和君子的优点的人,既注重实际,又能坚持道义。“利见大人”非常重要,大家可以理解成成得到领导的赏识和贵人的帮助。
第三阶段: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在有贵人帮助的情况下人生肯定是步步高升,所以这时就是“终日乾乾,夕惕若”,意思就是白天很认真努力,到了晚上也要保持警惕,意思是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不忘初心。这样就不会生出事端。
但是第三阶段是个坎。开始也说了,乾卦一共六个横杠,一二三表示的是下卦,四五六是上卦。下卦和上卦完全是两种状态,一个是地一个是天。如果对应到企业中,那么一到三是员工或是基层管理者,四到六就是中高层管理者或者是接触到企业核心的人。所以很多人会多年的一直停留在第三阶段,因为“终日乾乾”这个状态是很难长期保持的。并且想进入第四阶段,最重要的反而是“终日乾乾”前面的“君子”两个字。要像君子一样的谦和、谨慎、并且勤于反省。这有这样才能长久的保持“终日乾乾,夕惕若”。
经过了上一个阶段“终日乾乾”的忘我工作,谨慎克己。终于被上级领导认可加以提拔,进入了上卦,到了第四阶段。这个阶段就勉强算得上位高权重,可以对应为中高层管理者。意思是脱离了水岸,飞上天空,或跳入深渊,这明显是有两种可能了。到了第四阶段这个位置,已经算是高位了。但是高位往往身不由己,因为挨着上面第五阶段的“九五”太近了。“九五”就是权利最大的人了,所谓伴君如伴虎,要是得到赏识,就能一跃突破,但要是失势,就得跌落凡尘。这就要求此人能够审时度势,掌握时机。
看“飞龙在天”大家都明白,就是龙翱翔在天空,但飞得太高必须要注意一件事,那就是保证自己能够平安全降落。
到达人生巅峰之后不可能一直保持在巅峰,也别想着还要更进一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别掉下来。身处高位,一定要得到下属的理解支持,这样才能保证良性运转。要么让自己成为“大人”,既注重实际,又能坚持道义,管理有方,才能持久。或者让下属成为“大人”,培养接班人,做到退位后无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在未来丧失权柄后被打倒。
乾卦一共就六个横杠,到了第六阶段就是尽头了,在往上走就是离开。所以在占卜中测身患重病的老人吉凶如何,如若是乾卦六爻动,那么恐有升天之象。
周易的魅力,在于其变化,不可拘泥死守,顽固不变。这些卦象,涉及到了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相和物象,总结了千年来古人观测研究的各种规律道理,而这些东西,可以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其中蕴涵地自然法则和辩证哲学思想,值得用一生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