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知行易境的第12篇原创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又被称为恶月恶日,是什么原因呢?
本篇文章将从易经的角度,解读传统的端午节,且医易同道,从养身进补的角度,跟大家聊聊端午后的饮食宜忌。
一、起源
在古代,人们都是靠天吃饭,没有发达的水利工具,进入午月后就容易出现洪涝的情况,于是人们为了祈求龙王雨神的保佑,少洪灾多平安,便以龙舟拟龙神,以草叶包上糯米,缠以丝线包裹,投江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之后每到端午,划龙舟、吃粽子,也就成为了一种祈福的习俗。与纪念谁没有直接关系,不外乎是搭了个顺风车而已。
先人认为雄黄酒可以避蛇、蝎、蜈蚣等毒虫的侵害,有驱邪祛毒的作用,例如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因饮雄黄酒,显现出蛇身的原型。
以前大人们还要用雄黄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在床头或身上挂一个香包,以期驱邪。(香包中多以雄黄、艾草、冰片、丁香等一些醒脑、驱虫的中成药。)只是现在人们意识到雄黄的毒性,对雄黄的使用更加慎重。
另外,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小孩容易长痱子,所以每家每户的门口,还要悬艾叶菖蒲。由于菖蒲叶片似剑,喻意斩千邪。艾叶是一种治病的草药,具有驱虫驱蚊的功效。过完节了,大人小孩都用菖蒲艾叶熬水洗澡,不长热疮热痱。
二、恶月恶日的说法
在古代,人们把端午这一天称为恶月恶日。是什么原因呢?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是阳数,五月初五是“重五”,有“极阳”之意,在风水中有五黄之说。所谓“五黄”,是奇门九星中的一颗招引灾惹祸的凶星,逢上轻则病症、家庭不和、事业不利,重则致死、入狱、残废、破大财等凶灾横事,所以力避五黄,道教中也有逢五(戊)不敲鈡的规定。
由于端午与夏至在时间上相近,并且时逢“重五”,故在这一时期,阳气最盛,蛇虫、细菌繁殖得快,人容易生病,所以,在这种季节交错的时期,古人不能很好的适应,遂产生畏惧心理,形成“躲五”的习俗,并将这一天称为恶月恶日。
那么进入夏季,这个所谓的恶月,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三、饮食宜忌
医易同道,五行中讲究“生、克、泄、耗”,中医讲究“补、疏、降、沉”。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入夏季,我们的新陈代谢速度更快,阳气更易外泄。
那么五脏在气弱的情况下,在饮食方面要格外注意。
1、心病忌咸
所谓的心病,就是血脉不畅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方面五行属火,咸味属水,所以,口味要清淡点。(忌腌腊制品、海产品)。
2、肝病忌辛
特别爱发火,看东西模糊,容易出现头晕的情况,多在肝胆方面有问题。
肝属木,辛辣之物属金,肝上有问题的人,忌辛辣之物。(如姜、辣椒、胡椒、花椒、卤菜、烧烤类)。
3、脾病忌酸
食欲不振,睡觉爱流口水,皮肤粗糙,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属土,酸味属木。脾胃消化系统不好的人,少吃酸性食品(如面食、淀粉重的食物、乳制品、豆制品、牛羊肉)。
4、肺病忌苦
说话有气无力,时不时咳嗽,经常处于忧虑、悲伤的人,问题在肺。
肺属金,苦主火,所以呼吸系统存在问题的人,应尽量少吃苦性食品。(如苦瓜、油炸制品、咖啡、绿茶、啤酒、大蒜、芹菜)。
5、肾病忌甘
肾脏、泌尿系统五行属水,甜味食品属土。所以有泌尿系统问题以及肿瘤病的人,少吃甜食。
咸辛酸苦甘五味,对应身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在夏天养身进补的同时,这些知识也要知道。
万物有旺衰,五行论生克。补是进,泄也是进,所以一定要辩证,保持平衡。
最后祝大家端午吉祥安康,四时如意。
知行易境工作室,专注于奇门预测指导与风水布局调整,以及取名更名。懂得风水的智慧,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知行易境,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为你点盏灯,将心照亮!并助你一臂之力,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