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百善孝优先”,孝道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如果有人不尊重长辈,那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必然会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
但现实中,所有不守孝道的子子孙孙,真的如世人所说,是十恶不赦、道德败坏的恶子恶孙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易经》:“万物皆空,因果不空。”
《易经》中的64卦强调的是因果规律。任何事情都不能单一的去看待,没有因哪来的果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后人都有“不孝”之罪。其实他们也有说不出的难处。毕竟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书。如果家中的长辈老人,常干三种事,晚年不被子女善待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别不信。
家中老人常干3件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别人
一,贪大财
《易经》:大欲易失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里的“财”不仅仅是指钱财,它还代表着人们的贪婪,不择手段,当一个人不顾一切做坏事时,相信他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无欲则刚这个词很有道理,生而为人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
尤其是当你到了一定的岁数,手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富裕的钱财,这时候如果贪念起来了,就容易上当受骗,有多少双贼人的眼睛盯着老人手里的钱。所以越是老了,越是要控制自己的贪欲。
如果到了晚年了,还欠着一屁股的债,苦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孩子也会跟着受罪。
易经:“因果不虚”家中老人贪大财,晚年受罪,怨不得别人。
二、偏心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手心手背都是肉,换做谁人不心疼”。
话虽如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其困难。有些孩子性格讨喜,有些孩子外表讨喜。相比之下,那些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孩子,在长辈心中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说对待孩子没有偏心是不可能的。这是人性。但是,虽然不可能真正一碗水端平,可为人父母长辈,也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在这种差别待遇下,越是被针对的孩子,心里就会越是怨恨。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内心的怨恨爆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滋生,长辈和晚辈之间的隔阂会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到了老年,原本和睦相处的家庭,因为旧事重提,让父母儿女恨之入骨,兄弟姐妹反目成仇,那就是人生悲哀的开始。
其实每个孩子都应该是父母的骄傲,长辈手里的宝贝更应该尽到责任,更应该一碗水端平。
《易经》:“因果不虚”家中老人偏心,晚年受罪,怨不得别人
三、过多的干涉隔辈人的事
老一辈的人的思想比较固执,虽然都是本着一颗为孩子好的心,但却常常好心办坏事。
每个时代都在快速发展,老了之后就尽量少插手隔辈人的事情,尤其是孙子的教育问题。许多的“婆媳矛盾”就是在这里生根的。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和谐美满,如果每天家里都是鸡飞蛋打,不断的争吵声,那么这个家的福气就会慢慢消散。子女的家被长辈闹得鸡犬不宁,那他还会孝顺长辈吗?
儿孙自有儿孙福,放宽心。
易经:“因果不虚”家中老人过多的干涉隔辈人的事,晚年受罪,怨不得别人。
现代人学习《周易》的现实意义
学习《周易》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每个人学习《周易》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收获。首先,《周易》可以纠正我们许多似是而非的想法。
《周易》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现在人们对它有太多的误解,只把它当作一本算命书。事实上,它没有这么神秘,里面有很多道理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诠释。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学习《周易》就是要学习它的道德。
越是懂得《周易》的人,就越能看透自己的命运,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有人说柏拉图是西方智慧的源泉,《奥义书》是印度智慧的源泉,《周易》是中国智慧的源泉。
儒家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五经之首;道教认为它是第一经典,所谓三玄之冠。冯友兰教授说:“易经是宇宙的代数。”
在古代知识匮乏的时代,《周易》相当于今天的“百度知道”。从古至今,无数人受《周易》启发改变命运
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有智慧,那么《周易》应该是中国智慧的唯一宝藏。我们从科学中得到的大多数定律都是短暂的。只有《周易》被使用了几千年,仍然很有价值。”
世界上研究《周易》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也证明了“21世纪是“大易”管理的世纪”
然而,许多人认为《周易》晦涩难懂。里面全是文言文。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阅读。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这本图文并茂的《周易》,他用图文并茂的方法,用白话告诉你难懂的古文,并逐一向你展示其中的深奥道理。从占卜到讲解,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即使不懂文言文,也能理解《周易》的知识。
读了《周易》,我发现其中不仅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人生智慧!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八卦,到形象、数字、原理的介绍,每一个都可以应用到工作、商业和生活中。
读《周易》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生活中的许多困惑也会顿时清晰起来!
厚厚的一大摞书,讲述了易经全文原文、译文与给后人的启示。每天睡前读一读,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自己的人生感悟,何乐而不为?
这本图解易经,才68元钱,如果您想购买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