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考据易学宣告了古代易学的结束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明清时期的易学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宋易阶段,由明初至清初;二是汉易阶段,由清中叶至清末。

整个明代都处于宋易阶段,明人治易基本上沿袭宋人之说,在易学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显著特色。从清初开始,是宋易向朴学易的转折期,这也是明清易学最有生气的阶段。

一、宋易阶段

明清时期的宋易,可分两个部分,一是从宋代承袭和发展而来的义理易学;二是从宋代承袭和发展而来的象数易学。既然历史就形成了这两派的对立,到了明清也不会休战。象数学派仍以图书解《易》,义理学派理所当然地反对图书之学,而着重据《周易》经、传的文辞去探索其中的义理。这两派解《易》的方法固然不同,但却都具有同一特征:都是因经、传以明道,不刻意追求对经、传的文字训诂。不只是停留在图书象数上,而是借《易》以阐发其理性之学,所以,这两派名殊而实同,都属于理学的范畴。

从明初至清初,是宋易的发展时期。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明初胡广等人所著的《周易大全》,明中叶蔡清所著的《易经蒙引》,明末清初孙奇逢所著的《读易大旨》、王夫之所著的《周易裨疏》《周易外传》和《周易内传》、李光地等人所著的《周易折中》等。其中王夫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在易学哲学上的建树,是宋易义理研究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最后一次高潮。而黄宗羲兄弟、毛奇龄、胡渭对图书象数学的批判,使宋易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中止而趋向衰落,这倒是为朴学易的兴起扫清了道路。

二、汉易阶段——朴学易的形成

乾嘉之际,朴学易勃兴。朴学,本指上古朴质之学,清代乾嘉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致力治经考据,以区别于宋儒性命之学,也称朴学。

朴学易其源可上溯至清初。顾炎武所著《易本音》已开考据易学之先河;黄宗羲兄弟所著《易学象数论》《图书辨惑》,首开图书辨伪之风,他们对周敦颐、邵雍图书之学的揭露,也无疑动摇了朱熹易学的权威,在客观上为朴学易取代宋易创造了条件;毛奇龄、胡渭以“破”立说,继之而起,著述《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易图明辨》,充分论证河图、洛书并非羲、文、周、孔之旧作,为后代晚出之物,不过是道士们的修炼术而已,这就从根本上给宋易赖以依附的宋明理学致命的一击,为朴学易铺平了道路。

清中叶的一批学者掀起了朴学易的热潮,他们兵分两途,致力于朴学易的研究。一派以发掘、整理、推演汉易为重点,可称之为汉易文献派;一派以数学、语言学的一些新成果来研究《周易》经、传本身,可称之为象数创新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惠栋,著述有《易汉学》,阐述孟喜、虞翻、京房、郑玄、荀爽等人之说,治学至勤,部分恢复了汉易的原貌。但是他以偏概全,对汉人易说过分迷信,推崇备至,失之妥当。继之而起的是张惠言,著述有《周易虞氏义》等,专治汉易中的虞翻,将虞氏一家易说发挥尽致,对别家则作附庸,无创作之可言。后者的主要代表是焦循,著述有《雕菰楼易学三书》,治易主张“实测”,运用所谓“天元术”来说明卦爻的运动,用转注、假借等训诂方法来解释经文,他创造了“旁通”“时行”“相错”三条易例,得到了朴学大师阮元、王引之等人的高度赞赏。焦氏不迷信汉人,对汉易中纠缠不休的飞伏、卦气、爻辰、纳甲之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此外焦氏又精于考据,长于算理、音韵、训诂。焦循的易学其实质是新象数派,对后来出现的所谓科学易有很大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用文献学、考据学的方法治易,它固然与用哲学方法治易的宋易不同,与称之为象数学的汉易也有别。汉易虽然理论上有创新,但充斥了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而明清时期的所谓汉易却是排斥迷信,提倡实事求是,虽然也不免讲些汉易中的谶纬之学,但仅只是为了恢复历史之真而已。所以把它称为“汉易”,容易与历史上的汉易混淆,妥当的称呼应该叫考据易学或朴学易。考据易学与宋易、汉易泾渭分明;朴学易与理学易、道学易概念相对,可以较好地揭示两者所追求的不同本质。当然,从时代特征上讲,也不妨称之为“清易”。

明清易学,经历了一个由宋易走向朴学易的过程,它的特点是由虚到实、由宏观到微观、由对易学的哲理探讨发展到对易学的文献研究,这是清人对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但是清人的易学研究只是停留在文献学的水平上,其理论层次是较低的,发展前景暗淡。学术道路由狭窄而走向尽头。至此,历时年的古代易学也就随之而告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