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最重要的是阴阳,其中的概念、性质、关系和特点是要认识清楚的。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概念的产生是在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发现有白天有黑夜、有太阳有月亮、有天有地、有冷有热等等,自然界和生活中所有物质和事情,包括看得见看不见,都有性质相反的两面性“东西”。这两种“东西”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后来通过归纳两种性质的不同特性,以阴阳的表意来命名这两种性质,阳的字面意思就是太阳,阴的字面意思就是月亮。以现在哲学的说法就是一对矛盾,阴阳的相互作用就是矛盾统一辩证法。
二、阴阳的性质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代表两种相反的性质的“东西”。
阳代表:天、上、热、动、明、刚、硬,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主动性东西,形而上者,多表现为虚、能量的形式。
阴代表:地、下、冷、静、暗、柔、软,等消极待动、缺乏活力的被动性东西,形而下者,多表现为实、可见的形式。
阳动阴静、阳虚阴实是比较重要的认识,在阴阳互化中体现比较多。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有了阴阳,有了阴阳交媾,就有不断生育发展,才有这个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才有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阴阳之间的关系变化才是易道变化的关键。
主要有两种关系:阴阳互根、阴阳互化。
1、阴阳互根。一物一太极,而太极生两仪,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共存,就是常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我就没有你,没有你就没有我,互相是因对方而存在,是矛盾统一体。没高就没低、没冷就没有热、没天就没有地等等。
阴阳太极图就是很抽象的一个说明;作为易学的一个基本认知,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我们都应该能分辨出来。如天地、日月、男女大家都很好分,那一个人、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一只碗、一辆车如何分辨阴阳?一般来说,动物以身体为阴、精神为阳,如人身体为阴、精神为阳;植物以躯干为阴、生长态势为阳;器具以形体为阴、作用为阳,如碗实物是阴、装物的作用是阳;如石头、木头等死静物就比较难划分了,主要看它有什么作用,不动之时还是太极,一动就分阴阳;死静物硬是一定分个阴阳,也可以形状是阴,含的成分是阳。当然,如任何物的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大小等等阴阳划分都是存在的。具体划分还得看我们划分的目的是什么。
2、阴阳互化。“日往夜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所谓往来就是阴阳消长,白天变黑夜,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用日月、寒暑的变化规律,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阴与阳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相依存的,只有阴阳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这样阴阳才能长期共存。
阴阳互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了解它的互化机制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变化很有帮助,后面我们再另起一篇文章进行详细论述。现在可以通过太极阴阳互化图先了解一下抽象的概念。
四、阴阳特点
阴阳在互化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阳动阴静
在阴阳互化中,阴是不动的,是静的,阳主动,阴被动。在同一物体中,阴阳比例的变化有时候是因为阳气的增加或减少,而阴气是不变的;有时候是阳气在消耗阴气,造成阴气减少,或阳气转化为阴气。这些在阴阳互化机制里得到体现。
2、趋于平衡
相信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任何物质最后都可以分解成能量,阴阳已经代表了一切,所以阴阳也是总量不变的,阴阳各半,保持动态平衡;如果宇宙不平衡,就会发生剧烈变动,毁灭一切。
但局部是不平衡的,因为不平衡才需要变化,有变化这个世界才会多姿多彩。总体来说,万事万物都会遵循既定规律在变化,似乎一切都可预测,但总会有少部分“坏份子”不守规矩,发生异变,让世界失衡。就如进化论里说的“基因突变”,因为有基因突变,才有我们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从突变理论再推到我们命运上,人生大部分轨迹已经是固定的了,但也会出现突变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命运。根据占测的经验,测近事是比较准的,测以后时间越长的事越不准,这就是说命运可以改变的;通过我们努力,可以改变我们命运,“天行健,君自强不息”,孔子在易经中教导人们修身养德以避祸,就是如此。在易经占测上,普遍来说,一个很厉害的大师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已经很厉害,就是因为有突变的原因。
这个世界总突变也不行,那就变成没规律,最终也会一团糟,回归无极,混沌一片。现在世界没有一团糟,是因为大家虽然都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有共同目标,即趋于平衡。阴阳平衡是稳定的根本,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多也不过少,处在一种动态协调的状态。
五、阴阳与养生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我们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分辨好身体阴少还是阳少,再根据阴阳互化的原理,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和习惯进行阴阳调和,达到阴阳平衡,让身体保持健康。
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1、阳虚养阳
阳虚就是人体的脏器功能偏衰、减退。表现出产热不足,手脚发凉,少气、乏力、疲倦,脉搏很弱。
阳虚就要采阳,晴天的时候,晒晒太阳,多进行户外活动。中午11点~1点这个时候,可睡觉养阳,静卧或静坐15~30分钟,哪怕是15分钟,对人的肝脏保护有很大作用。平时可以将面向南方的窗户打开,让阳气进到屋里,进到人的身体。在饮食上多进食补阳的食物。
2、阴虚养阴
阴虚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阴和阳同样重要,因为阴阳是互相的,阴是阳的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阳就没有办法气化,没有阳,阴就没有动力。阴虚的情况很多是久病伤阴,或者是劳累过度,或者是肝气不舒引起的化火伤阴。阴虚的人,一定不要熬夜;把向北的窗户打开;白天的时候减少户外活动,晚上再出去散步;在饮食上多进食补阴的食物。
还有因为阳气向上,阴气向下,身体调和能力差的时候会让体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没法调和,造成上热下凉,药石难调。这时候就要多运动身体,多走动,让身体的阴阳两气运动起,互相交融。还有是泡脚,让阳气在下往上走,达到阴阳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