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你读得懂的易经讼争讼之卦,如何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抄读《易经》——讼。

按照《易经》的顺序,讼排在第六位,是离宫的第七卦,从五行属性来说属火。

我们正式对这一卦开始介绍:

首先,是讼的卦象。

讼底下是坎卦,上方是乾卦,所以又可以记为——天(乾)水(坎)讼。

正好跟之前的水天需相反,所以它也是需的覆卦。

其次,是屯的卦辞和爻辞。

从卦上来看,内卦为坎,形容比较阴险;而外卦又为乾,这是比较刚硬的状态。那么一个人如果内在小气、斤斤计较,对外强势甚至嚣张,自然就容易与人产生争执——这便是讼的含义。

再次,则为彖辞。

彖辞之中,讲到上刚下险,所以心中的“孚”便会有所变化,需要时刻保持警醒自察,才得平安。“利见大人”是要寻求中正的建议;“不利涉大川”,实则指的是不利于固执己见涉足险境——那会让人坠入深渊。

再来看本卦的象: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这是讲,外卦的天是往上的,水则是下行的,两边各走各的,分道扬镳,外部环境与内部心境相违背,故而容易起争讼之事。而要避免争讼,君子在做事之前,要慎重地做好准备工作。

简要结合每一爻的“小象”,解释每个爻的爻辞:

初六: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久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本爻是指争讼这件事不可以拖成长线作战,最好尽快解决。而其中的“要诀”就在于,在“小有言”——刚有不同意见、矛盾、抱怨声时,便把道理讲明,结果便会很好。

九二: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不克讼,是指的败诉或者根本无法争讼——这里,是指的九二与外卦的九五相争,那么无论是力量、层级、是否占理等角度来看,九二这一爻所代表的主角,都是不利的。因此,便只能归逋——归来、退避甚至是逃跑,乃至“窜”——流亡、藏匿。而这原因,都在于自下讼上,是自招其祸,活该。

那么爻辞里的“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是什么意思呢?这则要提到古代的食邑制度了。食邑制度是指的古代的统治者(如帝王、诸侯等),将土地田产分封给属下的臣子、将领,而与土地相关的劳动者,也是一起绑定赠与的。那么这些人未来生产的物质,便都属于这位臣子。

所以结合这个制度,对于本爻有几种理解。既然邑人有三百户,那么九二所代表的人,应该是名官员——大概是下大夫这个级别的。那么他与上争讼,对应的则是他的领导(诸侯)。而他退避逃跑,这三百人失去的灾难——一种说法是,这灾难本身就是“下大夫”带来的,比如他严苛对待治下百姓,那么他逃了,大家的日子也就好过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主动选择对九五的退让,也让九五无法再降罪给自己治下的百姓,因此免除风波。

六三: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本爻的“食”,依然是指的是“食邑”的食。那么“旧德”,则指的这食邑或许是从前人手中承继而来的,也变相印证了本爻的不当位——阴爻阳位,本人是无力的。既然无力,便要谨慎从事,顺从形势,这样才能平安吉祥。

而“或从王事,无成”的说法,有没有让你想到《坤卦》六三的“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呢?只是在本爻之中,“终吉”提到了或从王事之前,但小象里的“从上吉也”,实际上也是类似的含义——都代表着,尽量还是追随着地位比自己要高的人,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成效,但终归是好的。

九四: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本爻,仍然是“不克讼”,其实也是因为此处是外卦的第一个爻,虽然是阳爻,但又不当位,因此仍然无力。不过它继续发展,便是九五,所以顺势而行,便得安贞。

九五: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本爻没什么可说的,九五,既当位又有力量,那么保持内心的中正,自然无往不利。

上九: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本爻的爻辞很有意思。它举了个关于皮带的例子——受赐大腰带,但一天之内就被褫夺了三次。仔细想想,值得推敲。

首先,被赐予腰带,说明上九所代表的人,是接受方,而赐予他腰带的人,地位是在他之上的。其次,赠与腰带,按照道理来说褫夺一次就够了,怎么能够一天褫夺三次呢?后两次夺的又是什么?是不是比腰带还要再多的东西呢?这种说法,其实带着一定的戏谑和不尊重。

而其原因——小象解释得很清楚。这腰带,是因“争讼”才得来的,而这种得,本身就与我们推崇的“中正”是相背离的——“上九”即有过满的意思。也因此,是不值得敬重的,也就必然自讨苦吃。

卦象故事

《断易天机》曰:此卦汉高祖斩丁公疑惑,卜得之,后果遭戮也。

其评曰:讼者,论也。天道西往,水却东流,求事未遂,心常怀忧,争讼宜止,可用和休。

故称其:俊鹰逐兔之课,天水相违之象。

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里记载了丁固的故事: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自相残杀)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丁固是季布的舅舅,同为项羽部下武将,也多次与刘邦为敌。但与外甥的命运相比,他完全走了相反的路线。

季布在与刘邦为敌时,作战英勇,几次打败刘邦,让他记恨。但刘邦称帝后,因季布对项羽的忠心不二,反而封季布为郎中。

丁固则在对敌时,虽然把刘邦逼入了绝境,但却被刘邦的乞求之语说动,心软之下放虎归山,致使项羽失去了天下。所以刘邦也以他的不忠行为,最终将他处斩。

丁固的结局,与讼的上九爻辞何其相似。他因为曾经的“讼”(争斗)而邀功请赏,但最终,非但赏赐没有得到,连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而一早就丢掉的,则是自己身为臣子的本分和应得到的尊重。

对于丁固的结局,北宋司马光评曰:

“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好,那么今天的讼就讲到这里,明天将进入新的一卦——师。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