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告诉我们,世界的一切,都是阴阳构成。计算机无所不能,其运算都是基于二进制0和1,类似阴和阳。
在《道德经》中,有一对最大的阴阳:得到和失去。如果你能领悟其中的关系,就能放下得失心,达到抱朴归真的境界。
得到和失去:积极争取是生活,主动放手是修行。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不管做什么事,一辈子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更好地活下去。
为此,我们要把握“得到和失去”的关系,把这对阴阳关系平衡了,人才能活得顺心,做事顺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表面意思是说,我们求学,要多多日益;而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一点。
换句话说,世俗人和修行人,走的是相反的道路。
世俗人,要养活一家人,要买房,要教育子女,要看病,要休闲娱乐……这一切活动,都需要钱去支撑。没有钱万万不能。
所以世俗人,要积极争取,财富多多益善,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人穷了,别人都看低你几分。
而修行人,走的是相反的道路。
“为道日损”。首先,要减少自己的妄念,欲望,执念等;其次是对物质享乐和情感纠葛的断、舍、离;最后是达到“无我”的心境。
所以修行人,生活都很朴素,视名利为浮云。
综上所看,世俗人和修行人,是阳和阴的关系。一个多多益善,一个做断、舍、离。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
世俗人羡慕修行人的精神境界,凡事看得开,洒脱;自己却放不下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反过来,修行人云淡风轻,时常要忍耐物质匮乏的窘迫状态。
如何平衡这种阴阳矛盾?
启动多维度一体的生活模式。
放下得失心,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得到大自在。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一个人只要平衡好“得到和失去”的矛盾,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可以得到大自在。
体现为:
心态上,放下得失。该争取的,就努力争取。该学习的,就勤奋求知;该赚钱,就努力做事;想要什么,就努力去实现。
这是阳的积极,争取,得到。
决定一件事的成败,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你能控制的;外因,不是你能控制的。
所以,对自己能控制的事,要主动;对自己不能控制的事,要放手。
道理虽然简单,生活中,人们却做不到。
事在人为。很多人就是懒得去做,总想坐享其成,或者走捷径。一边幻想赚大钱,一边不愿意吃苦。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思想和行动不一致,是人的烦恼来源。
有执行力的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了,不会胡思乱想。
另一方面,人很容易执着,不甘心,不放手。这会把人卷入一个漩涡。尤其是感情方面。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放下得失,用平常心做事,最容易出好成绩。
如果人能自控,放下得失心,就会转变成平常心,用平常心做事,最容易出好成绩。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所以,平常心,很可贵。
老子《道德经》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常,是顺其自然的平常。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持一颗平常心。
一个人持平常心,得到不狂喜,失去不焦虑,一切都顺应自然的规律,该来的,自然会来;该走的,让它自然而去。
不用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控制自然的节奏和规律,这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
而人做不到顺其自然,无法遵循自然规律,人很自我,我想这样做,就要这么做,不管不顾规律,这样就是“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上,就是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