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这一部书,比《诗经》还要古老。它不是某一个人所作,也不是很短的一个历史阶段完成的,它经过历史累积,被后人归纳总结。
最早的《易经》就是里面的经文,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后人在经文上面加以解释、发挥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有据说是周公家的、孔夫子家的。
再到后来解释说明越多,《易经》就越趋于迷信,越违反科学了,糟粕也就越来越多了。到今天,《易经》已经泛滥成职业化的算命了,但这绝不是《易经》经文本来的面貌。
《易经》的经文涉及社会变化、人生变化的见微知著,就是看见一点小的改变就可以推断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这样的推断是根据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并不是纯粹的预测。一个社会的变化可以推断的,比如这个社会是某种状态,哪儿不合理,就能够推测它以后的演变;一个人的变化也是可以推断的,比如这个人是某种性格、某种作风,就能够推断他的命运。但是这个和算命不同。
这些东西看来并无神秘主义,也没有迷信,完全是描述了某一个状态,然后去推断,这样发展下去,会发生凶或吉,好或差,有没有危险等等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不涉及迷信,也不是算命。
举个例子来说:商朝纣王的时候,有一次纣王下了个命令,让把象牙给他做成餐具。他的叔父箕子听说了就叹息,说纣王有了象牙的餐具以后,一定就会大吃大喝,大吃大喝必然会喝很多酒,喝了酒自然会误很多事,推断出他这样做将来要导致亡国。这就叫见微,看到的只是一小点,象牙餐具;知著,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大事,这种我们是凭人生经验来的。
《易经》的经文中间是很有趣的,我发觉《易经》的全部是从民间来的,不是某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做的。民间的有些人把经文,最早是当成口诀那样念的。为什么要把它当成口诀,有时候还有韵,是便于讲解,便于记忆,便于记忆他口头就可以说。经文几乎是来自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全部是日常经验,这不是某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写得出来的。
它不像诗,诗中间有优美的词句,它不是优美,它纯粹就是土得掉渣的——从人生总结的某些经验,社会演变,人类习俗,某些模式,都是非常之现实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就是经文,我要讲的就是这个部分,就是《易经》这部书最早的形态,就是这样的。儒家之所以要把它弄成典籍,它的价值就在这儿,它是归纳我们的人生经验,类似后来明清两代的《增广贤文》那样的,但它是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
所以《易经》有它的价值,它的价值是认识社会,认识人性,认识生活,而不是算命。只有这样讲,我才觉得对得起古圣先贤,也符合今天的科学。我不传播任何迷信,像他们职业算命的那些,我看不起那些。我是儒生,儒家的一个读书人,我发挥典籍的意义,大概就是这样讲。
以上就是流沙河解读《易经》的部分内容,讲解传统文化,传承典籍价值,破除易经迷信,这是流沙河先生讲解《易经》的本意。
的确是这样,《易经》全书并没有提到这是占卜的书,是能推测祸福的。而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寻找破局之道和正确方向,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易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用来排忧解难的,你可以在书中找到你问题的答案。改变我们的固有思维,握万物规律,并按照规律做事,让我们生活工作都可以变得更好。
可以说,读懂了《易经》就读懂了人生,孔子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不会犯大错误。
马云也常说:我的成功得益于比别人更早的读《易经》。
所以不要再说《易经》是封建迷信了,它只是帮你排忧解难,帮你寻找正确方向,引导你做出正确决策的一本书,具体怎么做还是在于自己。
关于职场、生活、婚姻、教育等等这些琐碎的问题,《易经》中早有预示。
但是读原文的周易实在是过于深奥晦涩难懂,所以我读的是这种带有注释、解释以及白话文讲解的《图解周易》,里面全都是大白话。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再深刻的道理,也让你一目了然。
这本书还通过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通俗易懂,一看就会。
所以担心上文的口诀看不懂的伙伴们可以选择看看这本书,再加上口诀,就非常的简单好理解了,对于易经感兴趣的伙伴真的可以试试。
而且这本书才39元,现在39还能干点啥?看个电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却能让你近距离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