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者,实无所失,亦无所得书画研究

“舍得”这个词最早源于《易经》,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却未必人人可以领悟。

把手里的东西舍出去,那不是越来越少了吗?怎么还会是得呢?

舍与得在《易经》其实是相对立却联系密切的两个词,好像“阴阳”这个词。真正把舍和得合作一词的是佛家,《了凡四训》中说:“舍得者,实无所失,亦无所得。”也就是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

舍得

《道德经》的最后一个章节,也是说到这个“舍得”的意思,原文如下: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就是说,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也就是心内不存占有之心,而是想办法尽力照顾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

除了《易经》和《道德经》,类似的也有“吃亏是福”等意思相近的名句。

为什么舍就是得呢?

外在是内心的一个镜像

其实这个世界,外在是内心的一个镜像,内外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对人对事都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对他很友善,那么他本人就一定是个很友善的人。如果一个人感觉所有的人都那么讨厌,那基本确定他本人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

生活中确实是这样,你对别人做了什么,别人就会对你做什么,佛家的“因果论”所谓的“报应”。

舍得就是如此道理,舍,实际上就是无私的给予,你舍出去的是种子,舍出去多了,这总会一颗种子会发芽,回报你的也许是一片森林。

正如佛家所谓:“所舍非己物,所得非真的得。能舍者,心中去腐除赘,已是自我的救赎,当是大福。能得者,必是多种善因,深耕福田之自然而然之善果”。

圣人

圣人,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可以说积下深厚的福德,在这个过程中以及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会获得更多。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受恩者的回报,一方面在舍的过程中他得到人品上的提升,得到了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

不仅仅圣人如此,常人又何其不是?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一毛不拔的人,一个对所有人漠不关心而对鸡毛蒜皮斤斤计较的人,你说他有朋友吗?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因为他的不愿意付出,将不会得到朋友们的帮助(也许他有没有朋友都不好说),而一个人,很难做到一辈子一帆风顺的(如果确实有小部分这种人,一定也和他积下的福德有关),你不支援别人,你指望别人支援你吗?

舍得

一个人有大格局,才会成就大事业。对于人是这样,对于事也是这样的,舍得几块钱,买一本心仪的书,也许你就会获得很多有用的资讯,收获的价值也可能是不可估量。

我们这有两个兄弟,都是做餐饮的,一个在本县,一个在隔壁县,兄弟俩都是祖传的绝艺,从一开店起,生意都非常的红火,哥哥非常的勤奋,任何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人家叫他找两个帮手,他说自己可以做,没必要花钱请人,因为他又勤又俭这样子做了十几二十年,也赚了一点钱。

而他的弟弟在外县的那个店,也是火得很,后来请了两个伙计帮忙,再后来客人越来越多,一个店容不下了,他花钱兼并了隔壁的两个店,再找来几个伙计,请老员工做店长,自己带两个人出去开分店,现在听他父亲说,到目前为止开出20几家分店了。每年回来,开着豪车,大包小包各家散礼物,很是令人艳羡了。

从弟弟的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出手很大方的,很舍得砸钱给朋友,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助他的人也是很多的,这就是舍出去,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道理。

有舍才会有得

舍得花小钱才能赚大钱,这个道理不明白,很难成就大事业的。

做大事,需要格局,而懂得取舍就是一种大格局。不管古今中外,我们多分析几个有成就的人,大多是懂得给予,懂得取舍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