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描述的悟道状态,不到一百字,

中科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m/
中科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m/

人在“悟道”后,得道后,到底应该是快乐还是痛苦呢?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道德经第十五章——悟道之后。

悟道之后

道德经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通常都是用天道来指引人道,天道就是一些自然规则,用这些自然规则来说明这个世界玄妙的地方,人道呢,指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人,应该如何去认识,或者说迎合这些规则,最后达到一种顺其自然、与自然融合的状态;道德经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讲述的就是天道规则,而第十五章,就又回到了人道规则,其实也就是人在得道后,所达到的一个状态,那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第一句说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古之善为道者的善,指的就是善于,意思就是,古代的那些得道者,那些善于按照道的规则去做事的人,会“微妙玄达”,这个“微妙”指的就是复杂深奥,玄是深远,达是达到,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思想,大意就是说这些人的思想啊,达到了一种十分深远、复杂的状态,所以紧接着后面说“深不可志”,这是帛书版本的记载,通行本中叫“深不可识”,志和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无法去描述它,没有办法形容,就像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觉有些复杂,这是老子一贯的表达方式,觉得复杂是正常的,我们再往下看;接下来老子说道:“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这个“夫唯”经常会在古文中出现,意思就是“正因为”、正因为这样,拿到这里来看,就是正因为它无法描述、无法形容,往后有个“故”,在古文中就是“所以”的意思,所以我只能勉强的去形容,这一句话也就是引出下文,怎么勉强的形容呢?老子说:“豫呵,其若冬涉川。”这个“豫”是犹豫的豫,在易经中也有个豫卦,大意就是小心谨慎,像踩在冬天结冰的河流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我们在冰面上开车一样,要十分小心的去驾驶,才不会出错误,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这里的描述,和我们印象中的悟道状态,就有很大差别了,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悟道,应该是一种十分潇洒、逍遥的状态,就是整个人没有烦恼,精神和思想凌驾于万物,但老子却认为,悟道的人啊,应该小心谨慎,处处提防,这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悟道的人要小心谨慎呢?我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这么一个词,叫做——匠人精神。一位真正的匠人,在雕刻他的作品时,会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生怕一个不小心,毁了自己一番心血,大家不要小看这种匠人精神啊,没有匠人精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比如说,为什么现在的娱乐节目一直处于倒退状态呢?前段时间杨坤还说过:时代在进步,但音乐却至少倒退了十年,其实不只是音乐,电影电视剧也是一样,很多老电视剧、老电影,没有任何营销,播放量却一直在上涨,很多新片还没正式上映就开始营销,结果却是骂声一片,不是观众挑剔了,是他们确实在退步,这就奇怪了,为什么科技发达了,技术提高了,画质清晰了,质量却在下降呢?就是因为这个匠人精神,演员有问题,但也不全是演员的问题,而是整部剧的匠人精神的问题,随便拍个东西就能赚钱,谁还能像之前一样,在冰面上行走呢?

再往下,老子又说到了第二个“形容词”,叫做“犹呵,其若畏四邻。”这也是帛书版本的记载,在通行本中,叫做“犹兮若畏四邻”,这个“犹”是犹豫的“犹”,动物偏旁,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猴子,这种猴子有个特点,它十分的谨慎,还没有人走过来的时候,它就提前跑到树上去了,“若畏四邻”,就是害怕邻居,害怕邻居什么呢?害怕邻居的注视和指责,这个与我们印象中的得道状态,更是天壤之别,那这个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在《礼记》中有个叫做“君子慎独”的说法,就是说人在独居时,往往更容易出现错误,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你在独居的时候,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一些不太好的想法?说白了,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与人相处时,在人群中的性格,一面是独居时,自己本身的性格,就拿键盘侠来说,现实生活中是很少的,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都知道什么是道德观,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做错事的人呢?因为大多数人在独居时,没有人看到时,才会展现出恶的一面,当然这不是谁的错,这就是人性,所以老子说,真正的谨慎应该是“若畏四邻”,就算身体独处,精神也不要独处。

如履薄冰

再往下是第三个形容词,叫做“俨呵,其若客”,这个“俨”通严,有着严肃、尊敬的意思,其若客就是做客,连起来就是,严肃的就像是要去做客,这句话与“若畏四邻”差不多,都可以理解为是敬畏之心,不同的是,这个其若客中,还有着恭敬之心的意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最完美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不是第一次去岳父岳母家做客的时候?处处小心谨慎,毕恭毕敬,在这种状态下,就算是你有些东西做错了,一般人也不会深究,有些朋友可能年龄较小,还没去岳父岳母家做客,那可以参考一些餐饮公司的服务,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个就是其若客的状态。

第四个形容词叫做“涣呵,其若凌释”,这个涣在易经中也是一个卦象,怎么理解呢?可以理解为是消散,就像是冰块融化一样,这句话不太好解析,就比如说,你有很多心结,整日烦恼,备受煎熬,后来无意之间看过一个视频,或者是与一位高人聊天之后,好多事就没有那么纠结了,烦恼就像是冰块融化一样,眼看着消散,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一种十分高级的状态,确实不太好理解,再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想着让孩子学一些特长,结果想来想去也不知道学什么,问这个,孩子不喜欢,问哪个,孩子也不喜欢,犹犹豫豫了两个多月,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后来我给他介绍了一位哲学教授,两人见面不到五分钟,事情就解决了,这个教授啊,让他们把所有感兴趣的课程都报了一节,然后根据小孩的兴趣,再做打算,意思就是说,得道者做事,往往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忘记那些没有必要的争论,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变成冰块,让它自己融化掉。

第五、第六个形容词分别是“敦呵,其若朴”和“混呵,其若浊。”,这两个要一块说,其中“敦”可以理解为是敦厚,朴就是没有雕刻的木头,就是敦厚的像是没有雕刻的木头,“混”指的就是混沌,浊指的就是不清晰、不明亮,就是混沌的像是模糊阴暗的水面,简单点来说,就是大智若愚,拿到今天来说,就是忘记标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为了快速传播,我们总喜欢把一些东西格式化和标准化,比如说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格式化的东西往往都是没有工匠精神的,一个标准的学习过程、创业过程,可能只适用于小部分人,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没有作用的,所以真想做一件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忘记标准,按照自己的标准一步步来,其实这个就是今天的大智若愚;第七个形容词叫做“旷呵,其若谷。”就是像山谷一样空旷的状态,其实以上面内容相同,永远不要设立标准和二元对立,就拿好人坏人来说,每个人都即是好人也是坏人,人本身就是善恶一体的,你不能因为他做一件好事,就给他打上一个好人的标签,做一件坏事,打上一个坏人的标签,永远要处于一个非好非坏的混沌状态,以此来看出万物的本质。

最后是“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也是一种状态,可以理解为是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个不是规则,而是状态,就是说在静的状态要想着动,但在动的状态又要想着静,如果还是不太明白的话,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好的时候想着坏,在坏的时候想着好,因为世界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循环,所以要在事情循环之前,自己想要循环,最后一句,叫做: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这句话确实就是全文的精髓,说是悟道之人,他不想做到极致的状态,因为悟道的人看清楚了那个极致的状态其实只是幻象,这个又出现了“夫唯”,正因为他不想达到这个极致的状态,所以能够蔽而新成、长盛不衰,怎么理解呢?我经常说这么一句话,当我很幸运的时候,我就会很担心,担心什么呢?担心不幸的发生,因为这个世界是物极必反的,有好的时候,就有坏的时候,所以有些人,他就会避免这个极点的发生,他能抓住风口,但是却不会攀爬这个高峰,就像是影视界一样,有些人明明拍什么都能火,但他就是不拍,他学会了克制自己的大起,所以也不会大落,这个就是得道的状态。

所以大家听出来了吗?得道在常人眼中是痛苦的,要处处提防,小心谨慎,就像是庄子在养生主的写的一样,天道有天道的规则,人道有人道的规则,而人只能在规则与规则之间行走,才能找到真正的道,但是对得道者来说,他又没有那么痛苦,因为这样的行为,已经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