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但不一定懂知行合一。
因为要彻底弄懂知行合一,就必须弄懂易经。
阳明先生为什么能够在艰苦环境中悟道?
贵州修文龙场的玩易窝,正是阳明龙场悟道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答案。
阳明先生还写了一篇《玩易窝记》:描述了玩索易经不知老之将至,易经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易经很神妙,如果多一点时间学习易经,就不会有大过。
“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共变而玩共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
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
阳明先生在和弟子对答过程中,明确表示“良知就是易,易的典型特征就是变化。良知不好捉摸,见透了就是圣人。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难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易经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知就是阴,行就是阳,一即易。
根本上说,懂易经才懂得“道”,懂得“道”才懂得“心”,懂得心才懂得“一”,懂得“一”和阴阳,才懂得知行合一。
知和行不可分离,就像呼吸一样,不能只有呼没有吸,也不能只有吸没有呼。
一、阴阳转化:起心动念即是行知就是阴,行就是阳。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真正的修行不是做的那一刻,做了才算数那是文明的底线——法律。
作为修行来讲,想也是做,我要高度重视自己的念头。
从身体的角度,想也是气在凝聚和流行,少思少欲,才能长生久视。少则得,多则惑。
认知是一种信息传递,也是一种物质,也会施加一种能量。
所以,阳明心学注重在念头开始就要修行,将偏好声色货利的毛病全部祛除。
二、阴阳互生:不做认知之外的事情知就是阴,行就是阳。没有知而不行,也没有行而不知的,真知必真行,不行不足以谓知。
我们挣不到认知之外的钱,我们也不要去做认知之外的事情。
所以儒家非常讲究名副其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其实就是知,如果不知,就不要行。
古代知府,掌管一个成事,知本身就有掌管的意思,知自然包含行,没有行谈不是真知。
为什么说理直气壮呢?
就是说道理通了,才有信心对别人讲。
同时,也不要做能力之外的认知,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三、阴阳合一:随时随地的闭环知就是阴,行就是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因为太极是运动的,阳明先生一方面说立志,而且是立志做大人。这个就是人生层面的知行合一的“一”。
但是做大人,要事上磨练,从小事做起。
从这个角度,就是通过完成各种小事的闭环,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性,从而为做大事打下基础。
知行合一的“一”:变易、不易和简易知行合一的“一”,即良知,“良知即是易”、“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
易有三易,知行合一的“一”也有三易:
一、变易:抓住变化才能知行合一不懂得变化,就不要说懂知行合一。理论永远落后于现实。你以前的知和行都落后于现实。
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盲目迷信权威、专业和经验,本质上也是因为没有抓住变化,有刻舟求剑的嫌疑。
这就是为什么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
难在于把握变化,变化的核心是规律,万物周而复始,有道之人才能掌握真相。
二、不易:掌握不变才能知行合一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到,不能乱变,乱变很危险,要知道遵守常道,知道常道才能久远。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什么是不变的?从易经的起源河图洛书来看,不变的是一、三、五,一是水不能变,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