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儒家的哲学经典,关于其形成过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概括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周易》也是占卜之书,占卜的过程中使用的占卜工具是蓍草做的小棍,也成为“枚占”。相比龟占,枚占因为其材料易于得到且操作简单,所以被成为“易”。《周易》卦爻辞所记载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象、人生格言、事件描述,从而对其所占卜之事的吉凶进行判断。《周易》是如何从起初的卦象、象数、卦爻辞研究,一步步走向《易经》哲学研究呢?本文对于这个问题作简单概括。
周易“象数”理论的诞生
《周易》八卦的卦象的结合不仅表现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还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八种卦象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周易·说卦传》中描述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八卦还可以象征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周易·说卦传》中描述到:“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因此,才可以八卦来解释和预测人事的吉凶,为采用“象数”解释《周易》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周易》的古人在利用《周易》中的爻辞判断占卜的结果的同时,利用八种物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最终演变为“象数”理论学派的产生。
《周易》社会道德理论的诞生
由于古代的士族阶级由于长期从事政治事务,他们在解释《周易》时,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社会研究。他们很少采用方术之士经常采用的卦象理论,而是直接从卦爻出发,对卦爻进行社会道德分析,以寻求社会人事现象的本源。孔子认为占卜虽然能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是占卜的精髓。我们应该通过全心修德来求得神灵的保佑,而不是停留在趋吉避凶这种表面现象。孔子晚年主要思考《周易》爻辞中所包含的社会人生哲学,并将他的学习心得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得《周易》的研究走上了社会道德哲学化的道路。
《周易》哲学化成果——《易传》的诞生
在孔子易学的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中,《易传》陆续被创作出来。《易传》是一本从卦爻辞和卦象角度对《周易》进行解释的著作。虽然,《易传》的作者认为自然与社会各有各的规律。但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具有统一性,正是对这种统一性的研究,才促成了《易传》的诞生。《周易》的自然哲学,强调阴阳、天地、动静、刚柔等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在万事万物变化的过程研究不变的规律。因此,《易传》从哲学的层面统一了社会哲学和自然哲学,将《周易》这部占卜之书推为哲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