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系统的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周易》这部书就非要了解一下,根本就绕不开,因为它是中国整个五千年文化文明之源。
孔子曾经对《周易》这部书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因洁静而知精微,就是周易。而《易经》的流弊,孔子他老人家用一个字形容:“其失也,贼。”
南师在《易经杂说》中解释到:“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
南师又说:“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私以为,这是非常实事求是的论断。
大道理本来应该是最为简化的,譬如周易,最早是用八个卦,每一个都是阴阳二进制的叠加。周文王被囚时进一步推演成八的平方,一共也才64卦,就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
但是,如果心中不通融通达,就会得到孔子说的那个“贼”~贼在春秋时期的字面意思是伤害。本人的体会很深,如果只往周易的各个分支学术里钻,修身养性不够,很可能会被反噬(“贼”)的遍体鳞伤。
这种学习方法,显然违背了周易的最初,所以孔子也说:“玩索而有得。”就当玩似的去学,再大的兴趣也要适时收敛,而应以自省自正为主,《周易》才会真的易起来。
孔圣人正是这样以身作则的。他老人家精通周易,却一辈子都在教化弟子们用儒家思想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来没有说叫弟子只读《周易》就可以超凡脱俗的。
南师在《易经杂说》中也说,“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什么都靠推演先知先觉的人,做人还有趣么?这句话是南师一贯诙谐风趣平易的教风,是待人平等之道~他老人家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教人的。
所以,想靠周易推演人生以享其成的,笔者善意提醒一下,最好不要,以免生忧。
现在,就来跟着南怀瑾大师《易经杂说》的思路,学习一些周易中的基本知识,认知一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传统文化。
《易经》太广博了,所以,和南师的心理一样,写时“战战兢兢,觉得自己非常肤浅”的给读者“一块敲门砖”。给那些想学传统文化又没有多少基础的朋友传播一点。
一、八个基本的卦。
中国的周易一开始是二进制,一个阴一个阳,阳用—符号代表,阴用——符号代表,就是说一个不断的横和一个断开的横。阴阳两爻代表万事万物的一体两面。
用三个叠加的阴阳符号,代表八个宇宙世间看得见的最大的事物,如乾为天是三个阳,坤为地三个阴,离为日(火)是两阳夹一阴,坎为月(水)是两阴夹一阳。这就是四个了。
震为雷是下面阳加两阴,巽为风是下面阴加两阳,艮为山是上面阳加下面两阴,兑为泽是上面阴加下面两阳。这又是四个,一共八个。
先天八卦的数和图二、《易经》的三原则和三内涵。
《易经》有三个原则,简易变易和不易。南师解释的太多了,为了篇幅简单点说,变易就是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中,简易就是化繁为简以知规律,不易就是对蕴含的不变的规律认知~不易的道理细说就长了。
《易经》的三个内涵是理、象、数。理是原则和道理,象是事物的现象和现状,数是万事万物的数字,如长宽高,大小长短等。
按南师的原话:“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南师又说:“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
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卜”,不用算,一看便知。简单化才是易经的初衷。
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喜爱钻研周易数术的,都知道先天八卦的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个是要牢记的,因为先天八卦的数要用来起卦的。
后天八卦,简单说就是方位的排列,叫“后天八卦图”。有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宝贵遗产“九宫格”,排出来就是了。就是把五这个中数放在中间,1到9不重复的排列,上下左右相加都是十五,就排好了。排出来以后,方位正好相对,如乾对应西北。
笔者早年喜易,曾经看到邵伟华大师说,他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取先天八卦的数和后天八卦的图,结合一起推演。笔者当然更不知道为什么了。
四、六十四卦的简单排列方式。
南师在《易经杂说》中说,曾经为了背诵六十四卦属于哪一宫而费劲,只好听师父的话死记硬背。这个我倒是知道一点小方法(南师讲的过细,这里不能复制)。
九宫格简化版八卦是八个基本的宫(宫是易经术语),互相叠加就成了六十四,每个卦就成了六爻。这个宫是这样推的。
比如属于乾宫的八个。先从最下面开始,阳爻变阴爻,就是“天风姤”。以此类推向上变,变到五爻后就不变了,因为六爻不能变,变了就“出宫”了。
所以,第六个再向下变,比如乾宫,由第五“风地观”变第六“山地剥”,再变第七个“火地晋”。最后一个是内卦(下面的三个爻)全变,变成“火天大有”。一共是八个卦。
其他所有的宫都是这个规律,所以很好找到一个卦属于哪个宫。
五、一点结尾的话。
南师这本《易经杂说》通俗易懂,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大可去读一下。笔者也想跟着南师的思路,再过一遍易经知识。
这本书一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上这些,当然南师里面讲的是很细的,读起来很需要时间。
最后,记录一下南师在这一章说的一个趣事。他一个在澳洲的学生问他,在澳洲怎么使用中国的罗盘。南师一想,那个地方在南半球,按照“万物一太极”的规律,就“告诉他把罗盘的南北向倒过来用”,结果效果相同,所谓易经的“移形换位”的道理。
另外,三易现在只有《周易》流传下来。从“三易”的角度看,南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远不止五千年,这个就是今天的题外话了。
两幅图的传统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