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么?当你对别人出示姓名时,名字体现的不只是你的身份标识,还泄露了你的教育和全部家底。
在古代,但凡教化之地、文明侵润的地方,包括那些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士大夫们,也对自己的姓名、字号十分在意。
一经出仕,一生最后的愿望,也不过是能博皇室赐予尊荣的谥号,给身后子孙留下莫大的慰藉。例如李文忠公,曾文正公等等。
如果生在当代,一般人是不好意思对别人介绍,你的孩子还叫张建国,王援朝,李红英(毫无贬义,虽然你也对此也颇感无奈)。
这种难堪,就像你无法接受刘德华,他的原名叫刘福荣一样。
大佬朱元璋在做了皇帝后,不仅对朱重八的旧名不提,也避讳他老爸的名字朱五四,矫饰为朱世珍。
可见,对姓名的重视,自古有之,直至今天仍然偏重。
1、世界各国姓名文化
世界上,姓名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相对极少。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也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
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文化传承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够长的文化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
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
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中国古代姓名的文化特色
与上述国家相比,中国名字的出现则可上朔三代,影响至今。
但是五四、十年劫难之后的隔断,不仅仅是传统情结,也让名字增加了时代的意义。先来看看古代乃至近代的中国几个代表性的名字
南怀瑾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意思: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柳如是
柳是读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取的名。想来是愿同辛弃疾一样的摒弃尘世.心静如青山。流连章台时,柳如是喜好女扮男装。这也可以看出其人同稼轩一般,有豪放的浩然之气。
林徽因
林徽因的名字出自《诗经大雅》: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赞美周文王及其母亲妻子的颂歌.“徽音”意为美誉.她祖父先是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载了许多希望。
早年间,有一个名叫“林徽音”的男子常发表诗歌。林徽音(女)便改名为“林徽因”。以示区别此林徽因非彼林徽音。
3、古代的好姓名,来自于严苛条件下的文化筛选
古时识书写字的人很少,在唐朝能识字书写的人,也只不外占了人口的2%,一人读书往往是全家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人,做劳力支持的结果。
试想这样的人怎能不拼命读书呢?
这些能读书的人,自身经过淘汰,留下的都是优秀的人。再说考秀才、举人,这是要命的事,全国这么多人。选几十个,选上是不正常的,选不上才正常!
范进中举疯掉是真的,全家干活养你考试,你考倒几十年才中,不疯才怪?压力可想而知。
平常人家,因为不识字,所以民国时期取名字时,都会去找读过书的取,这些没中秀才的人,可不代表他们没文化。
从《易经》《诗经》中信手而来,名字自然就好听又有喻意。文化人一读就知取名人对其的寄托。
4、当代的同名乱象,暴露文化根基
而当代人呢,是典型的有学历,没文化。满大街同名现象,从侧面就能反应出当代国人,人文素养的匮乏。
不信,快来对对号。
我们现代人,有学历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却是真没几个。明明只识字,偏偏要说自己有文化。
除了会写字,还会什么?尊重传统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再来看看现在对孩子名字的影响。
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起名,有些会考虑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前途未来。
但毕竟肚子里墨水有限,要么求救度娘,要么用取名软件,甚至让专业取名公司取名,附庸风雅,重字重名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难怪有人感慨:
再过20年的大街上,会有一对对的子涵,拉着欣怡在谈情说爱;
30年后,一堆子涵和欣怡在帮孩子取名字……
5、姓名现象背后的警醒
名字标注区别了万物属性的不同,而不同的名字也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当别人呼叫你的名字时候,你的影响力也与之同步扩散。所以姓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不能想象,一个叫李阿狗的政治家或者企业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那众多家长,怎么能忍心,让你们家独一无二的宝贝,像当年你的名字那样毫无特色,满大街乱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