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到底是个什么学梧桐树边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2856699715841677&wfr=spider&for=pc

什么是形而上学?

中国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而上学”与其命名起始定义虽然有关联,但其实相去甚远。

“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词汇,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贴切的舶来品翻译。哲学词汇的翻译相对于那些一般国内没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译,要麻烦许多。

因为哲学本来就是概念、定义、思考的学问,如果词汇不能精准,很容易导致思绪混乱,所以哲学词汇的翻译应该是更注重“信达雅”的一类。

“形而上学”这个名称来自于《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的,严复翻译成为“玄学”,实际上原文“metaphysics”直译的话是“在物理学之后”的意思。

“metaphysics”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后人整理他遗作时,给他所有的手稿按照知识门类做排序,其他手稿之间都有逻辑关系,唯独有这份手稿难以归类。

于是人们把这份手稿放在了《物理学》后面,并且简单粗暴地以“metaphysics”命名。

亚里士多德在归纳人类所有知识时,把“以存在为对象”的学问称之为狭义的“metaphysics”,所以我们把这种“形而上学”叫做“本体论”。

在普通人眼中,这世界是科学、哲学、神学三大理论层次覆盖知识面,但是在哲学家、学问家眼中,这世界只分为物理学和超越物理学的知识,即可知与不可知。

“meta”是“在……之后”,“physics”就是物理学,所以“metaphysics”就是一些超越物理认识的学问和看法——是思想,区别于技术、经验以及科学理论。

严复命名成“玄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和魏晋时期儒家玄学流派有一定的定义冲突,因此现在普遍认同井上哲次郎的翻译——中国的“道”本来就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但是又不能称之为“道学”,因为和北宋新儒学(理学、道学)概念冲突。

井上哲次郎不仅是个哲学家、还是个汉学家、儒学家,以他对东西方哲学的了解,为“metaphysisc”取了“形而上学”这个名字,算是信达雅的典范。

从理论起源来说,“形而上学”是指超越物理认知的,超越客观世界的一些知识观点。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超出“形而下”这个现实世界的学问,就是“形而上学”——如果摈弃鬼神之类的迷信成分,剩下来的不就是人类对世界、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吗?

这不就是哲学?

未翻译之前的变异

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人“形而上学”,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今天说“形而上学”,已经带了一层贬义,更多地类似于教条主义,这是哲学思想发展导致的观点争论和斗争的结果。

19世纪唯心主义顶峰时期代表人物黑格尔将“metaphysisc”表述为了两层含义。

一种是方法论,即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另一层意思是把人类世界的一切知识用一种哲学去全部概括,即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知识的汇总”的观点。

哲学全面概括知识汇总,其实和古典的“metaphysisc”含义近似,所以反而是方法论更加惹人注目,并因为观点唯心成为唯物主义者的主要批判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唯物主义是我国当下主流意识的根基。

辩证法是我们今天普遍学习、理解并认同的方法论。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天敌性,从“metaphysisc”翻译过来的“形而上学”被强烈批判。“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这当然是错误的。

引申到近代中国哲学中来,“形而上学”的朴素本意就被“哲学”词汇代替,反而成为唯心主义方法论的代名词,从而不断被批判,随着思想下行、通俗化,被贴上“教条主义”的贬义标签。

这倒是和井上哲次郎的翻译关系不大,是哲学观点的内部斗争使然。

通俗的“形而上学”

要理解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学问是可以的,但并非我们今天日常中使用这个词的意思。

我们在生活中说一个人“形而上学”——也就是不再将这个词当做一门学问来看的时候,一般就是指一个人古板、教条、不会辩证看问题,不懂得变通。

形而上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面。

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意思,得看我们如何来读这个词。

如果读成“形而上/学”,那么就是“道”,“玄学”,“哲学”之类的思维领域概念。

如果整体读成一个成语“形而上学”,那就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死板,不变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