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易经》那么厉害,为什么不把它当教材,那我国人不是厉害了?!这个想法果真只是个想法,可见这人不懂教育也不懂《易经》。
现在为什么《易经》当不了教材?
1.真正懂《易经》的人太少,沽名钓誉居多。我们要普及一种文化知识,你得有传道者不是?
2.文化根基太浅。我们不能否认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过重创。徐文兵老师说过,现在中国人认字不识字,我们真要读懂古人的书,就要懂古人的语言,文字。反观现在,懂得人有几个?随便说个耳熟能详大家都认识的字“健”,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健”字,真正明白这个字的含义的有几个人?《易经》通篇下来少内容,我们要学多久?
3.与现代倡导的主流思想相悖。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没错。但是我们对于迷信没有“科学”的界定。现在大家提到《易经》就想到这是本占卜的书,多可笑,连这本书是干嘛的都分不清,还怎么学?学习迷信啊?
4.真正高深的东西很难被普及。听说过《相对论》吗?看过霍金的书吗?研究过荣格佛罗伊德吗?是不是都听说过,但是没研究过?当然有人在研究,专家、学者、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这些只是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当教材啊?为什么高精尖都在少部分人手里?因为我们看不懂啊。
5.我们的初级教育是“扫盲”、塑造人格的。看看真正研究高深学问的都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骗子,那一般都是在某些方面,比如思想、认知、领悟、地位等这些方面有两把刷子的人。所以,《易经》就目前的解读状况而言,普及不了,有些学问注定无法被所有人接受。
我不是说《易经》多厉害,多神秘。反之,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神书,它也没那么神秘莫测。你觉得它神秘是因为你未曾尝试认识它,更遑论懂得。我们站在门外,听门里的人滔滔不绝,有说这样,有说那样,其实你没听明白,就开始跟着以讹传讹,尤其是那种听得一言半语的人,甚至都觉得自己领悟了什么大道理,心生“不过如此”的感想,要么就是觉得“果然深奥”,这两者都是拾人牙慧,至于本来是什么模样——哪还有原本的样子啊。
许多地方把《易经》定义为一本占卜用的书籍,这种定义本身就是偏颇的,易经的伟大之处并不是预知,而是易经本身蕴含的大道哲理。现在人单纯只追求其中其中一个方面,可能都会走向歧路,还是术数和易理两者相互印证、借鉴才更好。
虽然说我们没有把《易经》当做教材,但是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有很多是在印证《易经》的哲理的,就像是《老子》第五十八章“福兮祸兮”的道理,还有“月满则亏”的道理,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在我们学习中,这些都是重点知识,有多少人知道这些道理与《易经》的启发异曲同工,甚至很多都是启发自《易经》?!
古人说人生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我觉得《易经》也是如此的。
乍看之下,感觉不过如此,不就是事物发展的琐琐碎碎,发展规律吗?我也知道万事开头难,我也知道高处不胜寒,我也知道作茧自缚,这还用《易经》来一点点的给我讲道理吗?是的,你需要!
再了解下去,便会感慨于《易经》原来如此玄奥,几乎可以准确的预测出事情的发展趋势,甚至给出意见和指导。随便拿出一卦来,比如第一卦“乾”卦,它怎么就知道“亢龙有悔”,让我适可而止,不要急于功成呢?是不是很神奇!是的,很神奇!
等到经历过一番之后,你再回头看,原来,在你第一次读到《易经》的时候,它就已经告诉你结果了。它本来就是我们周身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小情小物,他们无一不在按照自己的规则和规律运转、行动……本来就存在的,本来就如此的,山还是那座山,从山脚,到山中,最后翻过高山……看见的,听见的,体会的,是那些景、那些风、那些声音和生命……但是懂得,随着步伐的不同随时在变……
这就是《易经》,它可能会很神秘,也可以很简单,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可以获得,它需要领悟,;有些东西,不是在门外就可以听得明白,它需要亲自去尝试……《易经》的奥秘是因人而变。
风清扬是我的偶像最后借用金庸老爷子的一句武功秘诀,用来总结我对于《易经》的态度: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也许……你就看懂了呢,无论它的神秘,还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