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易经》,很多人只以为,它是算卦的书、迷信的书。
作为一个资深的国学迷,我实在替它委屈。
要知道,《易经》才是中国文化之底,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儒家、道家分别以《易经》中的乾卦、坤卦来开宗立派,兵家的三十六计也是来自它;故宫也是按照《易经》卦理来设计,蕴含精密数学原理,历经年风吹雨打,依然金碧辉煌;清华大学更以乾坤二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滋养出一代代学子;
可以说,国学《易经》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大部分国学文本。
《易经》顾名思义是讲变化的书,讲的就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顺规律兴,逆规律亡”,人们意识到这法则不可违逆便遵照执行,但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和迷信于此,反而被框住了头脑,甚至有很多人将《易经》视为算命书籍,这就大大地误解了《易经》的真谛,也浪费了这本书给予世人的智慧。
易经智慧:所有的危险,都来自你的视而不见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是一个人的困境有大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不管是没有发挥主动能动性去避免,还是应对客观环境没有做足准备,都是「可恨」的地方。
同理,一个人面临的各种危险,不全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也不全是大自然和社会给他的惩罚,而是他不懂得防患于未然,才把自己置于危险重重的境地。
在《易经》坤卦第一爻,即初六爻有句爻辞叫「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踩上微霜,将要迎来坚冰,看到了霜降,就知道天寒地冻的冬天即将到来,人们需要早做准备,以免在过冬时被冻坏冻死。说明防微杜渐多么重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你正在面对的危险处境,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它在你每个不经意的瞬间一点点地累积起来。
虽然你看到了苗头,也知道它是潜在的危险,但你却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视而不见,不懂「履霜坚冰至」的道理,你处境将更危险。
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复姓仲叔,名于奚的人救了卫国的孙恒子,立了大功之后卫国人把封地给了他。
仲叔于奚拒绝了,他不想要封地,而是向国君申请了一件小小的东西——繁缨,即马脖子上挂的一种饰物。
繁缨这种饰物,只有天子和诸侯的马才能带,仲叔于奚想要这件饰物,无非是要名不要利,让自己变成贵族。
没想到卫国国君竟然答应了,封他为大夫,显然是坏了规矩,孔子听说后认为不妥,宁愿赏赐更多封地,也不能给他繁缨。
孔子的意思是这种名物是不能随便送人的,它代表的是一种等级次序,一旦次序乱了,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无独有偶,还是这个卫国,子思跟卫国国君聊天时说:你这个卫国快要完蛋了吧?
卫国国君不服气,子思分析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君您平时总是自以为是,你的大臣们就没有人肯当面指正你,于是他们有样学样跟着自以为是起来。
而老百姓看到整个国家的官员都自以为是,他们自然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如此一来全国都是一副德行,这样无疑非常危险。
果不其然,卫国的国力日趋衰弱,从周朝时的姬姓诸侯国,地位为公,比诸侯还高一级,后来被贬为诸侯,最后被灭了。
其实卫国衰亡的危险不是一朝一夕的,从赐仲叔于奚繁缨到举国上下的自以为是,都是小小的隐患,只是被当权者视而不见,才酿成大祸罢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骊姬乱政。东周时的晋国十分强大,国君晋献公在位时政治清明、任人唯贤,启用一大批异性人为官,比如荀息、里克等,他还解决了历史上有名的「公子作乱」的问题,废除了公族大夫的制度等。
可是在宠信骊姬之后,晋献公就开始变得昏庸起来,凡事都听枕边风,甚至想立骊姬为夫人,废太子申生和立骊姬儿子奚齐为太子。
这种荒唐事当然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不甘心的晋献公竟然想用占卜结果来当理由立骊姬,废立太子。
负责占卜的人叫史苏,他每次卜筮的结果都是凶兆,并把骊姬比作商纣王身边的妲己,还用《易经》里的「履霜坚冰至」来规劝晋献公,但晋献公一句话也听不进去,还是一意孤行立骊姬为夫人。
当上了后宫之主的骊姬开始肆无忌惮地实施一系列祸害晋国的行为,比如以色相勾引重臣,用计逼太子申生自杀而死,两个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即后来的晋文公和晋惠公。
骊姬把晋国搞得乌烟瘴气,像烂摊子一样,直到重耳返回晋国独掌大权之后才稳定下来。
整个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整个晋国的祸害都是由于晋献公宠信骊姬引起的。而史苏也在提醒晋献公不能走商纣王的老路,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认为宠信一个妃子无关紧要,于是就视而不见。
如果晋献公理解什么是「履霜坚冰至」,知道防微杜渐的道理,骊姬乱政就能避免,晋国也不会有危险。
再讲一个关于商鞅的故事。在看电视剧《大秦帝国》时,看到商鞅被处死的结局让人心疼;与他生不能相守,死则同日的白雪,让人心疼;敢爱敢恨,有担当,知道商鞅被处极刑而一夜白头,青丝成雪的荧玉,也让人心疼。
不过在《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里的商鞅,写的却有些不一样。且不说商鞅的才华有多高,功绩有多大,单看他的为人处世就能看到他的结局。
虽然他知道变法的后果非死不可,但是却忽略了变法前后自己的行为,像履霜一样为日后的遇到坚冰埋下了伏笔。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赵良和商鞅的对话。商鞅自认为对秦国变强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想跟当年辅佐秦穆公争霸的宰相百里奚比较。
于是商鞅就问了赵良:「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即我跟百里奚比贤能,如何?
百里奚之所以被称为五羖大夫,是因为当初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来的。赵良问:「说真话可以免死吗?」商鞅恕无罪之后,赵良才说了真话。这段话很经典,我捡重点说一下:
百里奚是楚国一个放牛的乡下人,做了秦国六七年的宰相,期间伐郑有功,助晋国立新君,又救了楚国于危难之间。
做了宰相之后,去哪都不坐车,在都城巡游没有车队和护卫,死的时候秦国上下痛哭,就连平时舂米习惯唱歌的人都默哀了。
而商鞅呢?就靠一个宠臣的引荐就爬上了高位,让别人不舒服,这一点不比百里奚一个放牛的高洁。执政之后更是滥杀人,连公子虔都不放过。
平时出门都讲排场,有武装车辆有甲士保护,还贪图富贵,在秦国搞专政,老百姓早生怨恨。一旦孝公去世,找商鞅算账的人多着呢。
从赵良的这段话来看,商鞅被车裂的原因,除了变法伤害到了一部分贵族的利益之外,就是他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让别人积蓄了怨恨。
赵良的规劝为时已晚,加上商鞅根本就不听,在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就被处以极刑了。
假如商鞅只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变法,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管有少数人心里有气,却不至于失去民心,他的结局可能会好一些。
成大事者固然可以不拘小节,可这些小节是潜伏的危险,甚至有一天因此丢了性命,他却视而不见,便是他自食其果了。
由此可见,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防微杜渐的道理,要见微知著,观一叶而知秋,随时留意身边可能引发危险的小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蚂蚁窝,都有可能把一座大坝毁掉,正确的做法是看到蚂蚁窝就及时处理,而不是视而不见。
任何祸害和危险,都是从一开始难以察觉的微小事物和习惯引起的,你可能觉得暂时放一放无关紧要,即使第二天看到也认为危险不会快速到来,暂时放任不管。
可是当它累积起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时,你就难以控制,到时候真正的危险就来了。所以任何时候,即使在平安无事时也要有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这才真正读懂了「履霜坚冰至」的意思。
易经:物极必反。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易经》是一部可以让人「知命知运」的智慧之书!
它是大道之源,在古代还被称为“帝王术”,服务帝王家。越是成功人士,越能参透《易经》的智慧。
自古以来,成功之人无不受《易经》智慧的深远影响,妙用“运气”以成事。他们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种生活剧本。它已经帮助你推断出你选择的结果。
很多事情,看似幸运,其实是有痕迹可寻的。
人这一生就该读一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无论为商,为政,为学,还是为人父母,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危机,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解法。
《易经》一直是很多名人大咖绝对不会错过的书。孔子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不会犯大错误;曾国藩一生读它5遍,最终参透转危为安、安身立命的方法;马云则认为,职场人都该去《易经》里拜拜师;南怀瑾先生,晚年更是独爱《易经》,到了读着读着不觉天就亮了的痴迷程度。
曾仕强教授直言:“只要你是中国人,就很难摆脱《易经》的影响,它是国人血液里的东西,生命的基因。”
俗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里说的真经就是指《易经》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其实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古籍,里面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智慧。
众所周知,《易经》、《老子》、《庄子》作为中国古来的三玄之学,高深莫测,其中以易经最为争议,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晚年独钻《易经》,甚至翻断了编竹简的绳子;哲学大师冯友兰临终唯一遗言是: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易经》。
《易经》这部三千年的经典,回答了“人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这类古老的哲学问题,吻合了人们潜意识想宣泄的忧惧与想望,提供了解决吉凶祸福、贵贱穷达等切身问题的办法。
有人说古人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这本白话文版本的《图解易经》推荐给大家,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完整将原版的内容收录进去,还将那些深奥的语言,用白话文讲解,通俗易懂。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开朗。关键能将里面的智慧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现在这两本书只要99元,一顿饭钱,但是却能让你近距离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精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你逆风翻盘!悟透人生的真谛,让自己以及家人日子越过越顺。何乐而不为呢?一本易经,一本风水能让你终身受益,非常值得!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把这两本大智慧带回家:
AYC图解易经古代哲学书易经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