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镜头,烙印在我心头近二十年:
图书馆中,一位老大爷抽出一本《易经》,对另一位老大爷说:“可以看看这本书。”哪知,另一位老大爷连忙摇头:“我还想多活几年呢!”
确实,如果人的一生,如焦循一样,陷在《易》中无法自拔。颠来倒去,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那是很要命的。所以说,朱熹、焦循他们搞的《易》是一条绝路,比做数学难题还让人揪心。可以说,哥德巴赫猜想有证明出来的希望,而他们那套没有!
你在一条没有前途的路上前行,连朱熹、焦循都搞不定,指望自己能搞定?有可能性吗?所以,放弃这样的念头是必要的!
有很多年纪偏大的人认为:《易经》可以占卜。事实上,在科技时代,你还能相信这些吗?如果继续相信,恐怕又要挨洋枪洋炮了,又会民不聊生了!我在研究中发现,《易》根本无法用于占卜!
一样东西,如果能用于占卜,必须得具备什么特质?不确定性。如果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你需要占卜吗?当然不需要。所以,因为不确定,殷商时期的人才需要去占卜。
一、行文例子
《易经》的行文,没有一处不确定性,下面我举个例子。
在“小过”卦,有一句“飞鸟以凶。”“小过”卦的大环境是什么?山顶的上方,雷声隆隆。
所以,此时,鸟儿如果朝上飞,就必然处于一种更危险的境地,因为离雷霆更近了。所谓“小过”,就是减小过错,鸟儿应该朝下飞,或者寻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这具有事理、事态、形势上的必要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事理、事态、形势上的必然性,不等于结果上的必定发生。比如说,“飞鸟以凶”,它朝上飞了,哪怕有99%的几率被雷电劈到,也有1%活着的可能性不是?反之,它朝下飞了,躲起来了,哪怕只有万一被雷劈到的可能性,也存在被劈死的可能不是?这一切,在于几率,是大自然的混沌法则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在讨论事理、事态、形势的必然性时,只是一种人为的权衡。“飞鸟以凶”,是说这只鸟儿朝上飞,就必然更凶险,必然处于更凶险的境地,而不是说它必定会被雷电劈死;反之,它朝下飞,也只是说它在形势上必然更安全,但不意味着在结果的发生上,它必定不被劈死。人类根据形势做判断,做选择,是无法预估到混沌法则下的不确定性的。
从文字学上来说,“然”字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必然”指的是必如此。在“飞鸟以凶”这句话中,就是鸟儿朝上飞,必然处于更凶险的境地之中。而“必定”就是一定发生的意思。“然”字并未确切地指出“如此”是如哪一般。
二、逻辑链的例子
(1)《易》的第4篇是“蒙”,讲的是教育、教化,认知的升级。
(2)第5篇是“需”,讲的是随着认知的升级,我们对资源的需求也升级了。比如说,当原始人发现煤炭可以燃烧后,煤炭就不再是一种黑色易碎的没用石头了,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了。如果煤矿产有限,有两个部落在竞争它,那会发生什么?
(3)第6篇是“讼”,讲的是矛盾、诉讼。从文字上说,言字旁,加上公道的公字,你也能理会它。很显然,中,“需求”的对立,常常会引发矛盾、诉讼。那么,当言论不公,诉讼得不到解决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本课讲的一条逻辑链!(4)第7篇是“师”,讲的是战争。当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一般会发生战争。人类,是带有理性的一种生物。需求对立时,通常会先采取一些缓和的解决策略。只有当矛盾不可调和时,人类才更倾向于使用激烈的手段。所以,“师”在“讼”之后,具有必然性。
(5)那么,第8篇会是什么呢?是“比”。在甲骨文中,“比”是两个人同向而行,或一起劳作的样子。从卦符角度讲,上面是水,下面是大地。大地上的水流,顺着水势,会汇聚到一起,是不?在战争发生时,有相似诉求,有共同利益的部落、国家是不是必然会结盟?
甲骨文“比”也许,有人会说:也不是必然会结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确实,所以,我们前面就说了,事理、事态、形势的必然性,不等于结果的必定发生。但是,在事理、事态、形势上,战争会导致结盟,这是存在必然性的!
(6)小结:可以说,这几篇在逻辑上是非常清晰的。一切,都有着必然性,而不是占卜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易》一书,笔者研究十多年,没找到一处“不确定性”的文字。每一处“吉”“凶”都是必然性的结果。如此,怎么占卜?没法占卜。它根本就不是一本占卜书。《易传》认为它是,朱熹等后圣先贤们认为它是,那是因为谁都没读懂它!你曲解了它,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搞不明白,又怎么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朱熹是一位大儒,据说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