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等诸多领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有认为夏商周分别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易经。可见《易经》历史悠久,是我国先民哲学智慧的结晶。今说易经一般是指周易。连山、归藏据说有残本待考证。一般文化源流,先有神话传说,再有神仙神学,后有哲学科学。易经认为“天人合一”,天道、人事都是有规律的,这恰恰体现的是哲学科学思想。民间有传说六十甲子一循环。所以《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就是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解读天地万物之间的规律。《观海随笔:实证与逻辑的重要性》提到:易学万象生于道,阴阳五行八卦转。易经就是在哲学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结合先民经验总结的。道就是规律,所以易经是可以用于预测的。据说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就是说编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三月不知肉味,作系辞而注之。《周易·系辞》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阳爻叫九,阴爻叫六,这是源于筮法,筮法经过分二、挂一、揲四等步骤,最后得出“六、七、八、九”四组数。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老变少不变。卜筮占变爻,不占不变爻。九、六为变爻,故取九、六命名各爻做爻题。这是九、六的名称起因。为什么用六跟九来代表阴跟阳,而不说七跟八呢?一种说法是八个经卦里面有一个纯阴卦,就是坤卦,它的卦象就是三条断掉的直线,加起来一共就是六段,所以阴称为六。而纯阳卦乾卦的卦象是三条连续的直线,阳统阴,只有天没有地,天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阳不能离开阴。阳的三画再加上看不见的阴的六画,所以阳称为九。除了阴阳互转,还有五行生克。这是不同事物的特性本质。当然天道、人事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除了会影响本体的内卦,还会影响客体的外卦。就需要结合干支循环来挂甲。易经本身就是总结变化的规律,尤其是本卦之外的综卦,复卦和变爻所揭示的变化。北宋邵雍著有《皇极经世书》《渔樵问对》。他的数字取卦——梅花易数,号称多有奇验,著名的有观梅占,牡丹占,邻夜扣门借物占等。邵雍被誉为“内圣外王”,提倡不动不占。也是深通“变”的要领。南宋理学家朱熹主张正心,也喜易经预测,他编写了《周易本义》。八卦卦象的歌谣,就是乾三连坤三断那个就是他做的,并且还对蓍草取卦时各爻的变动和预测结果的关系做了重要说明,被称为“半圣”。这些对易经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易经在传承过程中吸纳了非常庞杂的知识。但是历史上号称能掐会算的一般都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传说演义中: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西游记中的袁守诚,就是把泾河龙王算的犯了天条那位;其他的还有以烧饼歌称奇的刘伯温等等。现实生活中如果能事无巨细都预测到位是最好的。但是这违反易经初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具体到个人也是一样。不是大事,随意卜筮流于戏。大事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按照哲学逻辑详细分析,再结合过去的经验和当前事物的特点,自然能做出科学的预测。所谓心诚则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