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江教授创立的决策科学博大精深,仅仅是《易经》就论述篇幅较多。因为文化初心与源头嘛。毕竟它是由《连山》《归藏》经周文王西伯昌拘羑里演绎而得《易经》。张顺江教授认为,《易经》观物取象,以“易”为第一公理。易者易也,日与月对立统一,以观其变。所以,易者变也。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科学论述实属罕见。(新华社高级编辑杨兆波)
张顺江教授认为,《易经》是以辩证法的第一公设,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的直接推论——“易”即“变”为第一公理。以“易”为第一公理,经过演绎得到的《易经》就构成辩证逻辑体系。其特点由于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物取象,所以,这个辩证逻辑体系以象、数为特征,鲜明,生动。如《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就是说,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均是一个太极,即变化的系统。
这个系统怎么变呢?向何方变呢?张顺江教授认为这取决于外界的条件。这个外界的条件,取象有天地、刚柔、开合、捭阖等等,一般用乾与坤表征。其符号乾为天、为阳,用一横表示。坤为地、为阴,用——横表示。一阴一阳两仪生焉。阴阳协和则生: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则四象生焉。即老阴、少阴、少阳、老阳。其取象于物是天、地、水、火,取象于方位是东南西北,取象于时间则是春、夏、秋、冬。这就是说,事物在这四种不同的引机条件下,就要向不同的方向变化与发展。当然,还可以向下推演而为八种条件,由八种还可以向下推演成六十四种条件,从而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形象地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由于这个思维模式以易、以变、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第一公理,所以,几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源流,群经之首。(中国决策科学系列丛书编委、新华社高级编辑杨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