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易经 >> 易经简介 >> 易传系辞赏析20

易传系辞赏析20

现在分享《易传》系辞赏析(20),本篇是由《易传》系辞下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合编而来,敬请读者斧正.下面进入正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二十章

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之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读书明理、学经长智.

译文:

《易》书揭示了人生变化的智慧啊,人们时刻都不应该背离这种智慧,它揭示的人生变化,如同卦象变化一样屡屡变动迁移,且在变动不止,遍及卦体六爻周身,或上变或下变而没有常规,这种刚柔相推产生的变化,是不可能有办法归纳出典型和纲要的,只能以变应变才能把握人生未来的走向.

人们出入行藏之际以《易》书之道作为吉凶、得失的判断依据,使得外出行事、内修己心之时都能保持戒惕警惧之心,还能明了忧患的出现及出现忧患的缘故,就像是:即便没有师长的指导保护,也如同有父母在身边帮助一样.

人们行事之初遵循卦辞、爻辞的意思,探究琢磨其象征意义,再拟定行事方式,按这个方法去做就能掌握行事规律.如果不是有深明《易》书之道的贤德之人,阴阳变化之道怎么会凭空流行开来.

《易》书也揭示了事物变化规律啊,考察事物变化的开始、预测事物变化的终结是它的本质啊.卦体内阴阳六爻、刚柔相错且间杂,象征的是特定时态下的某种物象啊.

卦中初爻象征的意思难以理解,卦中上爻的象征意义则容易知晓,因为初爻象征事物变化本始状态,在本始状态下无法知晓事物中间和结局的变化;而上爻象征的是事物变化末尾状态,所以前面及中间的变化过程已见全貌.

若是想研判各种杂乱物象而判断其阴阳德性,辨别其中的吉凶是非,没有卦体中间的四爻是不具备分析、推演条件的.

是啊!只要能明了中间四爻的象征意义,就能明了该事物的吉、凶、存、亡的结局,真的做到这样,人们平居在家不用出门就可知天下事了.

其实,了解《易》书智慧的贤士只要读读卦辞,就能知道一多半的象征意义了.

每个卦的二爻和四爻,显现相同的阴柔功能,所处位置却各自相异,其象征的意义和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了:

二爻处下卦居中位多获美誉,四爻处上卦居下位多含危惧,因为离五爻这个君位太近(伴君如伴虎,吓都吓得半死).

以阴柔之道为用,是不利于远征或离君位太远的;而二爻多美誉没有祸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不偏不倚以阴柔之道居其中啊.

三爻和五爻也是显现相同的阳刚功能,也是所处位置各自相异的:三爻居下卦处上位多有凶险,五爻居上卦处中位多获功勋,这是因为位置不同,所带来的贵贱等级不同啊.

总的来说,阴柔居在君位就有危难,阳刚居君位就能胜任?(不一定哦)

《易》书还揭示了天、人、地的变化规律啊,既广泛而重大又详尽而完备:同时包含有天的规律在其中,有人的规律在其中,有地的规律在其中.每个卦体皆是兼有天、人、地三才并以两爻为象征,所以是六爻;六爻排列没有其它的意思,只是象征三才之间相互影响所引发的运动变化之规律.

卦中阴阳之道引发了刚爻、柔爻之间的变动,称作爻变;爻变的位置又各自不同,所以有了不同的卦象称作物象;各种物象相互杂处形成的错落有致,称作文理;文理之间的结构布局有的与变化规律适应,有的与变化规律不适应,所以吉凶得失就产生在其中了.

人于天地之间,唯有应变适变.

赏析:

一,本篇是由“《易》之为书也”为开篇的三小章合编而成的,每小章都体现了一个中心主旨.所以笔者依据这三个中心主旨把《易传》·系辞下传原文中的第八、九、十等三章整理成一章,以飨读者.

二,第一段(也即第八章)主要阐释的是《易经》赋予给我们的人生智慧.体现在:

1,“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段精美的排名句阐述了人生的变化无常,既不能鄙视失败者的教训,也不要照搬成功者的经验,没有“典要”可以生搬硬套,只能“唯变所适”,以变应变才能把握人生方向.

2,“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段话赋予了什么智慧呢?遵纪守法!无论在内在外都要心存敬畏,要清醒认识到忧愁与祸患,往往产生在为所欲为与掉以轻心之间.多学《易经》并以《易经》知识为研判工具、为行动指南,那么,我们的一生就如同在师长、父母的回护和帮助下安然前行.

3,“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这是在说怎样利用《易经》智慧作自己的老师,是具体的作法.按这个方法去做就发现了师长和父母的存在.

4,“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是在告诫人们要相信《易》学的智慧并努力学习之.否则,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凭什么久盛不衰?不读书之人反而是无知无畏的,读书愈多的人愈是发现自己浅薄而无知,知道自己无知而浅薄更会努力多读书.这应该是最好的人生智慧吧……

三,第二段“易之为书也”(即原文第九章)揭示了事物变化规律,从卦体到六爻的变化常态中一一展现出来.帮助我们了解分析卦象、爻变的重点:

1,“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揭示的是任何一个卦象代表的都是特定时态下的物象,爻代表的是特定时态下物象中某一个方面.离开时间,讨论卦、爻之变是没有意义的.

2,“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揭示了六爻中“二至五爻”的重要性.研判事物变化规律主要在于对中间四爻的分析推演.

3,“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4,“其柔危,其刚胜邪”这句话本来是在讲居在阳位君位的阴柔力量有危难,而居此位是阳刚力量就可以胜任的意思.但用的是疑问句,所以应该有不一定的意思存在.

这个疑问句抛开其他寓意姑且不论,是不是推翻了一直以来都认为孔学思想存在“男尊女卑”的糟粕论调.笔者认为在中古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能写出这种疑问句,说明了他们一直都在实事求是、非常客观的探究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第三段“易之为书也”(即原文第十章)揭示的是天、人、地的三才之道.““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说的就是此意.

“道有变动,故曰爻”指的是人立于天地之间会受到天地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自身本来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的命运走势,而象征这些走势的便是“爻变”.

“爻有等,故曰物”因为爻在卦体中有贵贱等级的位置差异,所以每次“爻变”的位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卦象,也就是不同之“物象”.

“物相杂,故曰文”指的是千姿百态的各类“物象”错落有致的相杂在一起,所形成的景致统称“文”.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揭示的是,因为“文”与阴阳之道间的关系,有恰当和不恰当的区别,所以就产生了吉与凶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命运不同,就在这里形成了差别.

回溯一下,原来人的命运就在于“三才之道也”,在于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道有变动”.

小伙伴们你认为是不是这个道理?欢迎加入讨论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