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学习易经搞懂一卦就够了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4.html

大部分人学习易经搞懂一卦就够了!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是华夏文明长河中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经过五千年的发展,《易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元素符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易经》的影响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数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学士们都将《易经》作为一部值得日日、时时研读的经典,研习并遵从其中的道理。孔子说“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宋人叶采也曾讲“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唐代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足见《易经》对后世人的重大影响和吸引力。然而,虽然书名为“易”,但真正能够参得透、讲得清这本书的人,实是少之又少。

从古至今,关于《易经》的著作浩如烟海,每个人都从自身的感受和角度出发,试图解读《易经》中深含的观点,但鲜有成功者。就此,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易》难看,不比他书”,同时又说“是圣人事,非学者可及也”。

《易经》以眼花缭乱的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为载体,并配合晦涩艰深的卦辞、爻辞阐述世事、事理,文辞艰涩。虽然以卦爻为工具和载体,但《易经》并不是一部关于卜筮的作品,而更像是古人关于世界、人生体悟的综述,旨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身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而体悟它深蕴的哲学,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智慧和前进动力。对于这本经典,连朱熹这样的大家都连呼“《易》难看”,更别说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代人了。这也就难怪会有一些现代人,将《易经》视作一部“天书”。

伏羲氏画的八卦图是名副其实的天书,没有文字。

古往今来,解读者前仆后继,

谁能真正的读懂原作者的思想意图?

但经过孔圣人及历代政府及文人墨客的大力推广,逐渐成为显学,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事业和饭碗!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没必要都成为专家,更没必要头悬梁锥刺股,去通读研究晦涩难懂的八股文。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即可,简单,有效。

有个朋友参加国学培训。说那么多老师讲解易经,听的头脑发胀,越听越糊涂。还说算命非常准。我知道你也看易经,你会不会算命?

我说易经64卦。就一卦是最吉利。

你读懂,悟透,执行就受用一辈子。

他说拿一卦?

我说第15卦:谦卦。

作为现代人去通读原文,耗时又费力。干脆就直接读他的译文,读现代文。反正那么多专家都给你总结的非常到位。拿来用就是了。用现在的语言去理解就可以。

易经64卦,除谦卦外,其他63卦你看一看,就知道:阴阳互相转换。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正反,黑白,对错……。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与统一,互相转化,无穷无尽,根本找不到十全十美的。

其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互相转化,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就像平常说的,叫物极必反!是社会人生的规律。

唯独谦卦,没有一点不好,最吉利。

为什么说他最吉利?

一个个体在社会当中,要始终保持谦虚的人生态度,才会少走弯路,才会有丰盛的人生。

谦卦的大概意思就是:

谦为谦虚,不出风头之意。

其卦象为地下有山,内高外低。

比喻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不显山不露水。山本来是高于土地的,但由于谦逊,他甘于埋于地中,体现了以柔克刚、以下胜上的思想。

谦卦认为,从开始直到最后都要谦虚。

古人说:

“谦,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矜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谦虚不是浅薄,不是虚伪,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份谦虚,必然有一份受益处。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

谦虚,可以亨通,即使开始困难,最终也会受到赏识。得谦卦者,谦虚则有百利而无一害。谦之精义在于“敬”,敬人要戒势利,敬业要戒懈怠,敬物要戒奢侈。谦而不媚不傲,万事皆可成。

怎样把谦卦运用到生活中?

在你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骄傲自满。满招损,谦受益,永远是对的。因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栽跟头的案例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就说阿里巴巴的马大帅,一不小心马失前蹄。教训深刻,让人唏嘘……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随时清零。保持好奇心。保持空杯状态。这样自己就会不断成长。人生短暂。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我们需要吸取前人,他人的经验智慧。无论再简单的事情,没有经历过,你不会懂得。所以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你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改变你成功生活的轨迹。

如果能把谦卦这一卦运用的如炉火纯青,你就会在生活当中游刃有余。一些不吉利的事情,就会远离你而去。同时还可以认识结交许多有德行的朋友。这才是你最大的财富,真诚地谦虚,更加助力自己的人生大道:坦坦荡荡,一马平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