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学易经第三课理清易经的脉

《易经》像一个巨大的刺球,里面是无尽的宝藏,只是一根根锋利的刺让多数人和宝藏无缘。今天捋一捋复杂的《易经》的复杂脉络,以便对这门学问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易学的传承

易学就是《易经》之学,可以说自从有了《易经》,就有了易学。《易经》发展到今天,历代高手辈出,著作浩如烟海,让想学习这门学问的已头痛不已,梳理一下很有必要。

伏羲像

伏羲发明了三爻的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并画出了先天八卦图,此图以乾卦为首。我们知道,三爻的八卦,每2个卦上下排列组合,就衍生出了每卦六爻的六十四卦。我认为,伏羲不仅创造出了八卦,还很有可能推衍出了六十四卦,要不为什么他创造的是八卦,而不是九卦十卦。历史学家认为,伏羲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年,被尊为三皇之首。三皇,即伏羲、神农(炎帝)、黄帝。五帝,即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黄帝既是皇,又是帝,大概是贡献大。

神农像

神农,即炎帝,也称神农氏、连山氏。相传《连山》为神农所创,继承于伏羲,在东汉时尚存于“兰台”,有八万言,后来失传了。年贵州出现一本古籍水族《连山易》”,大约年河南一高校老先生传出一种《连山易》。这两种《连山易》是真是假,需要专家慢慢研究。

东汉经学大家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我认为,由于神农又号连山氏,所以他创出的《易经》就叫《连山》了。

黄帝像

黄帝,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是。传说《归藏》和《黄帝内经》都是他的著作。《归藏》以坤为首卦,所以叫归藏。传说《归藏》以坤卦为先,有四千三百言,藏于太卜。《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传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际,将《连山》和《归藏》全部烧毁,只留下了《周易》。有人说《连山》是最早的易书,《归藏》是由《连山》发展来的,我觉得不对。黄帝和炎帝都是同一时期的人物或部族(他们联合打败了蚩尤),距今约年,炎帝的《连山》继承自伏羲,黄帝的《归藏》同样继承自伏羲。至于为什么传说夏朝有《连山》,商朝有《归藏》,这只能说这些书古代都是口耳相传,到夏朝和商朝才被人整理了出来。

周文王像

传说周文王创作了《周易》,“周”不仅是周朝,还是周而复始的意思。《周易》以乾卦为先,今天我们能看到和研究的就是《周易》。传说六十四卦的卦辞是周文王所做,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又为64卦的爻作了爻辞,到这时可以说《周易》就真正完成了。

孔子像

孔子见到《周易》后,十分喜欢,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周易》专门作了传(导读资料),这个传一般附在《周易》的后面,也叫十翼。文王的64卦辞+周公的爻辞+孔子的十翼,这就是通常所见的《周易》了。一般人都是卡在这里,一看,乖乖,乱七八糟的什么呀,实在看不懂,不看了。

下面是能坚持下来的历代高手,简单说一下,他们发展了《周易》,或开创了自已的流派,但根源都是《易经》,这个《易经》最初可以说是《连山》、《归藏》、《周易》的总称,但是到后来(大约汉代以后)就只指《周易》了。

汉代:

秦末汉初的张良,他把周初姜子牙的奇门遁甲精简成了现在流传的用法。

汉初的董仲舒受《易经》的影响,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无形中也奠定了《易经》作为群经之首的地位。

孟喜对《易经》很有研究,他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占验吉凶。

孟喜有个徒弟叫焦延寿,他对《易经》也很有研究,他出了本书,叫《焦氏易林》,收了个学生叫京房。

京房写了很多易经相关著作,发明了六十四卦纳甲法,是个牛人,他和孟喜合称“孟京《易》学”。

到了东汉,出了个郑玄,他专门攻《京氏易》,后来给《易经》写了注,把象、彖和经文写在一起(我的一本图解易经就是这种格式),提出五行生成说与爻辰说。

魏伯阳,东汉道家,他著有《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道理论著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

虞翻,三国时吴国易学大家,为《周易》作注十卷,即虞氏《易注》。

诸葛亮,精通易学各八支,创出八阵图,将易学应用到了军事。

郭璞,两晋时人,正一道教徒,除家传易学外,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曾为《周易》作注,传说他擅长未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

陆绩,三国时吴国人,注解《易经》,作《浑天图》、《太玄经注》。

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用老子思想解释《易经》。萧衍,南梁武帝,以佛理解《易经》,以《易经》解佛理,著《周易大义》等。

隋、唐、五代:

孔颖达,隋末唐初经学家,孔子31世孙,搞了个《十三经注疏》,里面就有《周易》的注解,是后代研究易学必读书目。

一行,唐代明憎,天文家,推《周易》大衍之数,编制《大衍历》。

袁天罡、李淳风,这两位是唐代易学高手,两人合作搞出了个《推背图》,袁天罡还著有《六壬课》、《称骨歌》。

李虚中,唐代命学家,四柱命理学里程碑人物,著有《李虚中命书》。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著《千金要方》、《唐新本草》。

宋:

陈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通易能预,将《周易》卦爻变化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老子》论道体的自然无为思想相结合,撰《指玄篇》八十一章。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太极图说》,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

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等,继承陈抟思想,创立先天象数理论。相传《梅花易数》是他发明的,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

张载,北宋关学学派创始人、理学创始人,建立以“气”为核心的易学思想体系。

程颐,北宋理学家,与其兄程颢共同学于周敦颐,创立洛学,世称“二程”,著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义理派代表人物,使义理派向儒家转变。

朱熹,南宋理学家,认为理重于气,先于气,撰《周易本义》,把河图洛书和先天图列于卷首。

元、明、清:

刘伯温,元末明初易学高手,比肩诸葛亮式的人物,融会理学诸派,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来知德,明代理学家、易学家,是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的方法注释《易经》的第一人,著有《易经集注》(本名《周易集注》)十六卷,他的学说号称“来氏易”。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著有《周易外传》,反对从周敦颐到朱熹的唯心主义理学。

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著作50多种,和易学有关的为《易学象数论》、《大统历推法》。

沈孝瞻,清命理学家,著《子平真诠》,此书是八字命理学经典著作,学习者很多。

尚秉和,晚清著名易学家,象数学贡献非常大,提出“欲学易,先明筮”,著作等身,所著《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是易学扛鼎之作。

《易经》的构成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文内容为64卦和爻,《传》文解释卦名、卦义、卦辞、和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内务府朱丝栏精写本《易经》,“乾上乾下”是卦形,“乾元享利贞”中的“乾是卦名”,“元享利贞”是卦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这样的文字是爻辞。后面的“彖曰……”就是孔子他们所做的《易传》。

疑问

历代精通《易经》的高手为什么不算出来失传的《连山》和《归葬》在哪并找出来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易经》有《连山》、《归葬》、《周易》三部,但可惜的是《连山》和《归葬》失传了。我比较好奇,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有精通《易经》的高手,比如上面列举的,他们能掐会算,那为啥不算出来《连山》和《归葬》到底在哪,然后找到造福后人呢?是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还是找到了也不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