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易传的联系和区别

《易传》是中国儒家学者阐释《易经》六十四卦义理的专著,是古人解释发挥《易经》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的权威著作。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释《易经》作品的汇集。但对《易传》各篇的作者和形成年代,学术见解并非一致。汉代以后,易学家解《易》注《易》的著述,亦常常称为《易传》。如《汉书·艺文志》谓"《易传周氏》二篇、《服氏》两篇"等均是。

《易传》篇目共七种十篇,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及《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易纬乾凿度》(又称《周易乾凿度》)和东汉经师称此十篇为《十翼》。"翼有辅助之义,以示用此解释《易经》。《十翼》又称《易大传》《周易大传》,故易学家常将《易传》《十翼》《易大传》《周易大传》混称。

经是对典范著作和宗教典籍的尊称。儒家将《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儒学经典著作尊称为经。传有解说、注释之义。汉代学者称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为传。《易传》是对《易经》的全面注解之作。《易传》与《易经》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一)《易传》与《易经》的区别

1.成书年代不同《易经》形成于殷周之际或西周前期,而《易传》则形成于战国时期,因为成书的年代不同必然打上各自时代的印记。

2.学术内容不同《易经》是巫术文化的产物,确属卜筮之书,着重讲述天命神学观念以及数卜、象占的巫术思维。而《易传》则是人文文化的产物,着重阐述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核心观念的阴阳哲学思想。

(二)《易传》与《易经》的联系

1.牵经就传《易传》以《易经》六十四卦为据,对卦名、卦义和卦爻辞进

行了全面的诠释,阐发其所包含的真理性意蕴。

2.依传解经《易传》吸收了战国时期人类所能达到先进的认识成果,依传解经,牵经就传,熔经传于一炉,把阴阳范畴发展成为一个核心观念,构建了一个阴阳哲学体系,建立了一个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之学,对《易经》的象数和义理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和转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宗教巫术的性质,使《周易》成为华夏文明之源。

(下节更精彩...)

《易经》、《易传》的联系和区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