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易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怎么理解?
说实话,这句话不好解读,但朋友既然问了,就权作一答,你看是否有道理?
首先,这句话不是出自《易经》,而是出自《道德经》。《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次,三方面解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刘鸿玉著《细说五行》关于这段话有一段精彩论述,结合学习体会,可以分三个问题解读如下:
一是道为何物?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道就是规律。《说文解字》解释说:“道,所行道也。”道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因此,可以引申为规律、规范。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天道”来表示自然天象的运行规律,用“人道”来表示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把“道”看成世界万物运动的根本规律,并作出系统的哲学论证。
二是道具体指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老子已经讲过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具体指什么?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
但是,大家要知道,时代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科学发展已到今天,如果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具体解释清楚“道”的具体内涵,还是模糊再模糊,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们试着给一个定义:道是动态平衡立--破--立的循环过程。
为什么这么讲?
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中有一段话说得好,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道”犹如“行”,气的变化流行,生生不息,这个过程就是道,这就揭示了气与道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个气化流行的过程是什么样子呢?
从老子自己的论述来看,《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静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上一片静水流至下一片静水是动态平衡建立、打破、再重建的循环过程,这与道几乎一样,可证“道”即动态平衡及其过程。
因此,道就是动态平衡从建立到打破、再到重建的循环过程。
三是“道生一、一生二”这段话怎么解读?
道既然是一个气化流行的动态平衡过程,那从道的运动过程看,这段话就好理解了。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道生一”,“道”首先从动态平衡被打破的一动开始运行,动为阳,阳气上升为天,天生于一;
“一生二”,动极生静,静为阴,阴气下降为地,地生于二;
“二生三”,动静结合,阴阳相合,居中生人,人生于三;
“三生万物”,阳、阴、中或者天、地、人三者共同作用而形成杂多的“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虽然众多,但归结起来都有动静两种形态、都由阴阳二气组成;
“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互冲突最终达成新的平衡,这就是和。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万事万物通达的大道。其中“冲气”,归结起来是阴阳二气、动静二态,细分则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
--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