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学问象数辞,哪一个更要紧

北京痤疮医院哪些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8595980.html

《易经》的学问,有象、数、辞三派。唐代以前重视象,宋代分为两派,邵康节重视数,并把数推向了极致,直到今天他的《梅花易数》和《皇极经世》还在流传;程颐程颢以及他们的传人朱熹,重视辞,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今天,许多人理解易经,着重在辞上下功夫,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没有把握易的真谛。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记载明确说,伏羲之时,并没有卦辞和爻辞。周文王之时,才给配上了卦辞和爻辞。问题来了,那周文王凭什么给写出的卦辞和爻辞。按照传统文化的思维倒推的话,中国人从很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去推论一个理论体系,中国人更擅长的体悟性的感性思维,所以我们大胆推测的话,周文王是靠“悟”的。接下来的问题,“悟”不是凭空想象,周文王以什么为线索的呢,那就是卦象,就是我们看到八纯卦和它的阴爻阳爻变化所构成的64象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断言,看易经最重要的是悟“象”。卦辞和爻辞,是帮助我们悟象的。到了孔子时代,对易经依然十分重视,孔子做了进一步解读。唐(包括唐)以前的人,遵循了这一传统。

到了宋代,重视辞,不是不对,问题在于我们着意在文字含义上,容易形成“文字障”,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易经真意藏在文字中,是要我们熟悉卦辞和爻辞,就把握了易经的真意。至于数,除了抽象性的推演,也需要依赖对对象的体悟,梅花易数之中诸多事物与卦象的对应,就是把事物推断成卦象,然后再抽象成数。

总而言之,真正理解易经,需要的是对“象”的体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