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事实上虽然古代大部分人都是原始人,但是有极少的人或者说是神,开启了我们这一纪的文明。这些人是包括我们熟悉的伏羲,元始天尊法藏,东皇太一文真,伏羲的孙子黄帝,法藏的大弟子老子,二弟子释迦牟尼等等。
其中先天八卦六十四卦图是伏羲所作,但限于当时没有文字,无法做注解,故称无字天书。后东皇太一文真附身周公做后天八卦,并做注解,世称《周易》。伏羲孙子黄帝著《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后外经失传。法藏弟子老子著《道德经》。以上经籍代表的是高阶文明,也是地球文明的创立者留下的。《圣经》是昆仑被毁时逃出的一个小散仙所留,虽然在昆仑道行低微,但是对于西方蛮夷也如同天神一般,西方至今也未曾真正开化,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千年死敌。其信奉的弱肉强食生存法则,让文明倒退回动物阶段,与天下大同的大道相背离。
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不要觉得易经简单,那是大道的演化方式,如果把宇宙比作是一个电脑游戏,道德经就是游戏的底层架构,易经就是软件运行程序,类似于C语言,而我们本身是NPC,程序设计者让伏羲等给我们自主灵性,我们成了独立的player。若是我们中有人通过易经道德经领悟了这个游戏,知道了游戏的底层规律,那么其自然可以成为这个游戏的高玩,甚至改写程序改变自身和他人的命运。那么。这个游戏就控制不住他了,他也就通关,进入更高一层游戏了。而没有通关的人,一次次重新开始玩,而投生的人取决于上一局游戏的表现。也有人在游戏里做了违规的操作,再重新游戏时直接降级为动物。这个大大的游戏就是我们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游戏人生吧。当然游戏是一个比喻,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编写的游戏程序里的人物,若是有一天有了自我意识会怎么样,细思恐极啊!
要理解为什么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古人经典有如此高深莫测的境界,就得承认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大概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种自由的灵性,这种灵性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越有智慧的生物,其意识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越能改变外界事物,但灵性和石头是一样多少的。也就是说,人和石头的灵性是一样多的,但人的意识性就强多了。世界勉强可以分为灵界和物质界两大类。灵体在灵界生存,我们在物质界生存。物质界尚未成形的事物,在灵界会先逐渐出现,然后才在物质界出现。这就是灵界能够预测物质界事物的原因,他们本来就能够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尚未发生的事物。越低级的灵界,越喜欢干涉物质界的事情,也就是人界的发展。高级的灵体都是喜欢让物质界自由发展的,因为他们无为,但无不为,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只有他们不愿做的。所以,求神求佛要发财,人家是不理睬你的,除非你想修道。
低级的灵界喜欢操控物质界,往往是把人类往物欲的方向引导,使人类堕落。但高级的灵界就不允许这样做了,于是他们尽量引导人们远离物欲,远离罪恶。一个空间的物体,是不能直接影响控制另一个空间的事物的,所以,高级的灵界为了影响人类,只得自己下凡投胎为人,成为各种宗教家,科学家,尽量影响人类的进程向良好的方向前进。因此,易经,道德经,内经,道经,佛经,圣经等万世传承的书籍,都是那些高级灵界的灵体投胎传下来的。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