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阴阳八卦的由来吗八卦也分先天和后天

八卦,是我国流传时间最久的图案,相传是先祖伏羲氏所画,也称先天八卦,后来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环境又做了改动,形成了后天八卦,那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给你们详细讲一下。

在《易传·系辞上传》里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两仪即为阴阳,用—来代表阳爻(yao),表示好动的,连续的。用--来表示阴爻,表示静止的,断裂的。一阴一阳生四象,即老阳,少阴,少阳,老阴。四象生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下面请看图

因为阳主动,阴主静的关系,老阳先动,所以成了乾卦,阳动完阴在动,所以成了兑卦,这就是先天之数的由来,分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我知道你们想问为什么只有三个爻,而不是四个五个呢?这是因为天地人三才的缘故,人头顶天,脚踩地而得来的。另外,由于乾卦与坤卦是纯阳和纯阴组成,而其他六个卦是在这两个的基础上变换来的,所以也有“乾坤生六子”一说。

在《周易?说卦传》里是这样解释先天八卦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八卦可以说是古人最早对天地,日月和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可以说是古人最早的世界观。而不管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它的方位和现在地图的方位是完全相反的,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天时刻在动,而地不动,人脚踩着地,头顶着天,所以乾在上,坤在下,这也是古“天圆地方”观念的由来。另外,在伏羲那个时候是没有东西南北这个概念的,也没有方位这么一说,伏羲只是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得出,早上太阳升起,慢慢变得暖和明亮,到了晚上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又变得黑暗寒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先天八卦图

可以看到,整个图像是一个从阳到阴,又从阴到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循环往复,这就是先天八卦图的由来。

后天八卦是文王所创。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就提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由于先天八卦只是八种符号,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形象表现,更是古人最早的世界观。而文王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明显有了方位的概念了,从目前出土的关于东西南北方位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而周易的卦辞里也有方位的出现,如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等,所以文王根据当时的方位把八卦重新排序,形成了现在的后天八卦。后来文王更是在八卦的基础上两两相叠,生成了六十四卦,使其能直观的运用于人文社会之上,这一次改动可不得了,直接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后天八卦

在《说卦传》里是这样解释后天八卦的:“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这是文王根据天上星斗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和排列再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所创出了后天八卦,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有了月份的概念,如地泽临卦卦辞“至于八月有凶。”每年的春季北斗勺柄指向东方时,就是春天的开始,所以正月也称“建寅”,同时东方苍龙七宿开始逐步上升。从出乎震到成言乎艮,就是整个的循环。

另外,后天八卦还是当时环境的真实写照,乾在西北,巽在东南,这和古人认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有关,北水南火,对应我国北冷南热,艮在东北,坤在西南,当时商周时期的地理就是东北高,西南低,所以水山蹇卦的卦辞会说“利西南不利东北”,震在东,兑在西,也是应当时的地理环境,东为平原,西为泽地。

在《汉书?艺文志》里提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作先天八卦,文王改善八卦并制作周易,孔子完善周易,这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而不管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都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后人应当珍之重之!

我是长生,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如果你也喜欢,那就动动小手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