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易经 >> 易经简介 >> 清代易学四大分期

清代易学四大分期

清代易学,自清世祖顺治元年开始,至溥仪宣统三年为止,时间跨度年,期间宋易与汉易的博弈进入一个动荡期,从这个视角观察,清代易学大约经历四次大的分期。

第一次分期:明清之际。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思维活跃,薄今爱古,弃虚崇实,因此,宋易虽然仍占据主流统治地位,但汉易逐渐受到重视。比如王夫子,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著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等书。王夫之主张象数与义理相统一,象彖爻传相统一,甚至于提出“乾坤并健”之说,开启了汉易与宋易相互融合的道路。

第二次分期:康熙年间。

康熙年间,《易经》获得了皇帝的重视,清代易学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宋易虽然仍是主流,但汉易已经得以登上殿堂,获得与宋易兼融并存的时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周易折中》。李光地等人奉敕撰写《周易折中》,意图使数百年汉易与宋易分明互异的主张,得到融合贯通,在推崇宋易朱熹《周易本义》及程颐《易传》的基础上,兼收汉易诸家学说,汉易得以与宋易并存,登录皇家著作。

第三次分期:乾隆年间。

乾隆年间,汉易地位进一步提高,隐约有平分之势。傅恒等人撰写《周易述义》,力求融会群言,于汉易、宋易酌取其平,综述概括汉唐以来诸说而取其精粹。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列为经部之首,汇集历代易学著作,不偏汉宋,写出提要,简略介绍每部易学著作,并予以恰当评价,考镜源流,辨别真伪,有益后学。

第四次分期:雍正之后。

雍正年间,是宋易与汉易的转折时期。当时文字狱大兴,一些学者为避免因文致祸,开始埋头于唐以前《易》古籍的辑录、考据和训诂,汉易渐渐占据上风。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惠栋《易汉学》《周易述》,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周易郑氏义》《周易荀氏九家义》,焦循《易章句》《周易补疏》,吴翊寅《易汉学考》,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方申《诸家易学别录》,戴棠《郑氏爻辰补》,俞樾《周易互体征》等,均对汉易作了细致考证、注释。

总起来看,汉易与宋易,在清代由对立趋于融合,易学进入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工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