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人不容易读懂易经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
现代人为什么不容易读懂《易经》?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社会形态后,儒家的经学家们实际上(不一定是有意)误导了民众,使人民不知“易”为何物。儒家把《易经》列入四书五经,然而过去许多精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即使能像背诵其他四书一样背诵《周易》,可惜恐怕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明白易经究竟是什么,因为被误导了。《周易》卦辞据说是文王所编写,可是历史却记载:文王被商纣囚禁在羑里之时,就经常以蓍草算卦。那我们就有个疑问:他当时是依据什么算卦的?是他一个人发明了一种占卜方法,然后又自己总结了一套卜辞?事实上,历史记载《周易》之前还有《连山》、《归藏》两种“易经”,那既然有两种,为什么此外不能有三种、四种?事实上(尽管学术界可能没有鲜明地认识到这个事实),很明显存在第四种易经——《汉易》(包括《京氏易传》+《焦氏易林》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易经”。既然这些“易经”的文字、卜辞都不相同(既然文王、周公写了《周易》的卦爻辞,那就证明《连山》、《归藏》的卜辞肯定不是他们写的;而《汉易》的作者和内容都记载得十分鲜明,和《周易》不同),那么“易经”最本质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实际上历代易学家已经搞清楚了,只是这些精英阶层不向一般普通民众普及这种知识,而是将其变成一种玄学、高层次知识而加以垄断。这个“本质”就是“符号系统”,即由伏羲八卦经过初步演化成六十四卦——这种演化有点类似于当代计算机从最早的8比特位系统进化为16位、32位、64位,然后利用这种符号系统来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进行“模式化”归纳、建模,所以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哲学思维模式。这种哲学思维模式和西方意义的哲学有同有异,一个主要的区别是:西方哲学要最终把一切现象做总结——归结到心、物二元中某一方上去;而易学是把世间万象归结到一种“气”的运行上去,这种气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所以属于西方人所说的二元论。东方哲学都有共通之处,比如佛学和易学就有某种相通。佛学认为一切世间万象的根源是“业力”,这种业力也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和易学所讲的“气”很类似,都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的“能量”一词来替换。再回到《周易》的本质问题,《周易》早期用途就是占卜,是给六十四卦符号(《连山》、《归藏》以及《汉易》也都使用这套符号,这是四种“易经”唯一的共享资源!)配了一套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他们创编的卜辞而已。如果另外某个智慧达人(例如老子、庄子、孔子等)也自己给六十四卦配一套自己的卜辞,并发明一个不同于周文王的大衍筮法(蓍草起卦法),那可以说这位智慧达人也创编了一个自己的《易经》。不同智慧达人,对于六十四卦符号中的每一个卦怎样做“价值评估”,怎样与现实人事物进行联系,这就是不同人通过观察卦象符号而得到的不同启示和冥悟。所以说,周易以及其他易经的本质在“卦象”符号,是从卦象符号上得出的不同价值评估体系。比如,《汉易》与周易一个重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但利用了六十四卦符号,同时结合了汉代当时已集大成的(春秋、战国才成熟的)五行生克哲学、天文历法、星象知识,给每一个卦上添加了很多补充信息(六亲、世应、飞伏、六神、五星);而周易产生时期,虽然有天干地支,但没有运用到卦象,更没有运用五行,而基本仅限于阴阳之论。明白了《周易》的本质,再回到为什么现代人读不懂的问题。经过孔子的“十翼”的发挥,他把《周易》卦爻辞中的“心灵鸡汤”(文王、周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那些词句对后人而言,是“心灵鸡汤”)全部提取出来了,使之成为了一种伦理哲学的载体。这样,《周易》在儒家圣贤的发挥下,脱离了原本卜筮之书的本质,而变成了一部伦理哲学教程——教为人处世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周易》?因为卜辞本身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背景烙印,经过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各方面自然风貌、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伦理价值观等等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革,所以你既不知道那段“卜辞”的字面意义,更不明白其内在含义;而且,经过儒家教育的误导(尽管儒家也有人宣讲“象术易”,但在经学不是主流),使人难以还原到符号系统去理解问题,反而咬文嚼字去抠卜辞,还试图从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里面发现“哲理警句”,这就产生了一个致命的矛盾——仍然试图从判断人事吉凶的技术性文字里面提取“心灵鸡汤”!能看懂才怪!比如在《周易》中经常出现的“元亨利贞”四字,儒家士人就按自己的伦理观念,把“贞”理解成正,发挥成“元亨利于贞”(想要“元亨”,你要行的正)的行为道德指导。可是,近现代考古、考证却发现,“元亨利贞”的“贞”字是“占”字的通假而已,也就是说,“元亨利贞”就是说“占卜得吉利”,说白了,就是这一卦“大吉大利”的意思。原创声明:此文属九地天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六爻卦象模式探索及案例分析奇门遁甲案例——教师资格考试结果梅花易数案例——测店面何时搬家周易六爻案例分析——家用电器选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