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从上古时期的伏羲到中古的文王、周公,到近古的孔子,《易经》的发展可以说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句话贯穿了易经全篇。
译文: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
什么是阴阳?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跟二是分不开的。阴阳就是道,是宇宙万象变化的规律。
八卦中阳是奇数,阴是偶数。举个例子:我们的手大拇指是1是奇数、是阳,但是却有两节,这就叫做阳中有阴。剩余的四根手指是偶数、是阴,但是这四根手指却都有三节,叫作阴中有阳。
善,是高度的善进心和向善心。天代表精神是我们看不到的,天道可以通过人来显现。我们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寻求合理的生存与发展。
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阴阳不能分开。是一阴一阳,不是一个阴或者一个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用阴阳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即一体两面的看待事物。
阴阳是变动的,举个例子外面很冷,回到家手指被冻得冷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感觉到有点温热;而热极了的时候也会产生冷的感觉。
阴阳是相对的,天是阳,地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举个例子:女儿多半长得像父亲;儿子多半长得像母亲。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阴阳也是合一的。
用三分法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如果让你评判一件事物的好坏,你会说好,还是不好?你回答好的或者是不好都是在用二分法看待问题。
那么什么是三分法,这个词可能很陌生,但是我们中国人往往都是用三分法来看待问题的,一句话就能说明:很难讲。这就是第三条道路。
比如,别人问你最近工作怎么样,你大概会思考一下然后说还行吧,还行吧就是很难讲的意思,就是不好也不坏。如果你回答好,过一阵自己又觉得不好了怎么办;如果你回答不好过一阵又觉得还不错,又怎么办。所以只能回答这个。
因此我们看待事物时候要多方面的考虑,两方面都兼顾。
《易经》中有一句话叫作:否极泰来
易经一共有64挂按照顺序排列,泰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一挂,否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二挂。
这就告诉我们当你处于泰境的时候,你要警惕可能会进入否卦;当你处于否境地的时候你也要相信,总有一天会转入到泰。因为万物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随时都有新的变数。
由泰卦进入否卦是很容易的,只有一步之遥;但由否卦入泰卦却很难,因为六十四卦循环一周,否极才会泰来。
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马上要失去这一天了,因为今天总会过去。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走错路了,实际上往往是这样你才知道自己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变化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收获。这里得到一些,那里就会失去一些,如此循环往复的。
#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