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易经》,就想到了占卜算卦。后来真正学习的时候才知道《易经》自己之前想的太简单。
《易经》有六个层面。第一层:《易经》是占卜术;第二层:《易经》是象学;第三层:《易经》是数学;第四层:《易经》是阴阳之学;第五层:《易经》是义理之学;第六层:《易经》是心学、心性学。下面逐层来说明,先说第一层,《易经》是占卜术。 目前绝大部分人对《易经》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术的层面,而不是道的层面。所谓术的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层次,停留在第一个境界,认为《易经》嘛,不就是算卦书。甚至有少部分人将其归结为彻底的迷信,而不屑一顾。
然而,《易经》和人类文明史中其他任何占卜术都有根本的不同,因为《易经》的占卜道具是“象数”,是根据“象数”来占卜的。而这个“象数”并非任何自然之物,而是来自八卦符号,来自卦象,这些都是人造的符号。一根横线是“阳”,两个并排的短横线是“阴”。一根阴线或阳线叫一爻,三爻成三画卦,即八正卦。六爻成六画卦,即64重卦。 所以,《易经》是彻底的“无神论”的,她是通过模拟自然的大道,来预测未来。而其他任何的占卜术都是“有神论”的,他们认为世界和人类都是受控和决定于某类神,神意会通过某些自然之物的变化来显示。占卜就是探测神意。 第二层,《易经》是象学 稍微再多了解一点就会知道,研究《易经》有两个路数,一个是象数派,一个是义理派。在象数派的眼里,《易经》就是象数之学。 象数实际是两层意思,象是象,数是数。但是,大多数象数派都是象数不分,而且重象而轻数。象数之学就成了单纯的象学。 所谓的象学,就是认为易经的八卦符号都是对人世间事物的模拟和象征,用这样的方法来讲道理。要明白《易经》的道理,就必须搞清楚每一卦、每一爻究竟是如何取象的。这样,象数派就把《易经》弄成了一套复杂且玄妙的象征系统,其实大多都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最后陷溺于象,知象而不知理,甚至衍生发展出看相学、风水学、谶纬学。第三层,《易经》是数学。
尽管象数连用,但事实上,象数分属两个系统,而且这两个系统相互矛盾,象数化的《易经》更可能是两套相矛盾的占卜系统融合的结果。宋朝邵雍就明确而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坚称《易经》有数而无象,是数学,而非象学。他区分出《易经》中存在两套系统,一套是先天八卦,一套是后天八卦,前者纯粹是基于数的逻辑,而后者则含有象的逻辑。第四层:《易经》是阴阳之学 韩愈说,“文以载道”。象数都是《易经》之文,都是载道的工具。何谓道?《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象的深处是数,数的深处则是阴阳。 在《易经》产生的时代,即伏羲时代,中国的先人就已经洞察到,万物皆有对,且对立的双方相克相生、相互转化,谓之阴阳。世界就是一个阴阳不断转换的过程,任何事物也都是一个阴阳平衡体。人生在世,关键就在体察和适应这种阴阳转换和阴阳平衡。这就是大道。第五层:《易经》是义理之学。
上面说,象和数都是载道的工具,事实上,阴阳也是载道的工具。上面也引用了《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但这句话并没有传达出《易经》的真义,造成了很多误解,误导了很多人。因为它强调了“一阴”和“一阳”,而事实上,《易经》认为阴阳本身是不重要的,甚至也不认为存在静态的阴和阳。 阴和阳只是在表达两种动态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不停地转化。当说到阴时,它已经包含了向阳转化之意;当说到阳时,也已经包含了向阴转化之意。《易经》真正强调的不是阴阳,不是任何一种定态,而是阴阳间一刻也不停息的变化、转化。
世界永远是变换的,没有定态,那么人该如何面对?答案是以静制动,人不能盲目跟随外在环境无休止地变化而变化,也不能执着和迷信于某种外在的定态,那样你就会身心俱疲,或者上当受骗。
正确的方法是,不管外界如何变,自己都不能变。这就是“贞”。《易经》卦辞中反复出现“贞凶”、“贞吉”,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任何情况下,不管世界怎样变换,“吉”也好,“凶”也罢,你都要保持“贞”这一种状态,保持这一种状态就够了。只要你“贞”了,在凶时就能逢凶化吉,在吉时就能让吉更长久。
这就是天命、人心之理,这就是义理之学。
第六层:《易经》是心学、心性学。明白《易经》是义理之学,你依然没有达到《易经》的至高境界,还有一个境界需要你去攀登和体验:《易经》不是义理之学,而是心学、心性学。读《易经》让我明白:圣贤其实是内心强大的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是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淡定从容的人;是无论遇到多大磨难都乐观看待的人……易经是属于宇宙的,是整个自然界和全人类的。易经里的智慧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指明的是人生处事的真谛,智慧人生的法则。《易经》的最高理想是对自己生命掌握主动权、培养智慧、发展能力、兼顾德行。让我们明事理、懂分寸、知进退,克服人性的弱点。易经虽然不是有多么的高大上。但是它能唤醒那些迷惘、无助的人。如果真想通过阅读改命运,就读易经,没有必要在书籍的大海里大海捞针,只要把《易经》读懂了就够你用一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