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祸从口出”。
人生的祸患或许不是天灾人祸,而是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所造成的。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一个人说话之前,经过深思熟虑,才能避免因为口舌给自己引来是非灾祸,这才是一个人的智慧。
在北宋时期,有父子两个都是因为自己的口舌问题,给自己带来了无妄之灾,也让自己的葬送了性命。
在北朝年间,有一个将军叫贺若弼,他的父亲贺若敦是南北朝时期的将军,非常勇猛,而且立了汗马功劳,本来以为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万万没想到被奸人诬陷,不但没有赏识,反而被降职了。
贺若敦这个时候自然有情绪,就说了一些对朝廷不敬的话,当时有一个权臣对他早就不满,就想除掉他,就听别人说他对朝廷出言不逊,于是就借故把他调在自己身边,在威逼利诱之下,逼着他自杀。
贺若敦临死之前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一生有平定江南的大志向,要儿子继承自己的志向,但是自己有一个缺点,就是口舌之快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谨记这个教训,避免走自己的后路。”
并且还用利器刺伤了儿子的舌头,就是让儿子记住这句话。
转眼几十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儿子贺若弼也拥有了一定的成就,虽然说不是什么实权的大官,但是也是一个将军。
有一次,贺若弼为了争功劳就和其他官员起了冲突,这让皇帝不高兴了,从此给他的人生埋下了祸患,又经过一些事情的辗转,最终被隋炀帝所杀。
正所谓“祸从口出”,很多时候语言总会招来人生意想不到的祸患,所以管住自己的嘴巴,才是一个人必须谨记的智慧。
古人常说这样一句话:“喝惯了的水,说惯了的嘴。”
没有人愿意听批评的话,不要总以为直言不讳能够博得人心,言语越是直接,越容易和别人产生冲突,说话的时候一定要顾虑别人的感受,坦白直率,但是一定要严谨仔细。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国。
《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六:咸其辅颊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六:伤及腮帮,脸颊,舌头。《象转》之中说:这是想方设法去说服大家。
感应发生在上层的腮帮、脸颊、舌头上,有的人天生喜好为自己辩解,也善于拨弄口舌。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把能耐表现在三寸不烂之舌上面,是很不明智的一个行为。
永远要记住一个准则:宁愿少说,也不要说错。
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对于不确定的行为,不要妄加断论,对于别人的人生,也不要轻易的评价,这些都是管好自己嘴巴的一个智慧。
从古至今,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
孔子说读懂了《周易》,人生就不会犯大错误;朱熹集北宋以来易学之大成,亲自注解《周易》。
刘伯温以易学术数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大明王朝;曾国藩床前案头都放着《周易》,时时研读。
药王"孙思邈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僧一行依据《周易》大衍之数创制了《大衍历》,沿用千年。
而《周易》也就是易经,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手捧易经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涵养福报的古籍!若觉人生迷茫,便来读一读它!
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无论为商,为政,为学,还是为人父母,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危机,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解法。
不过很多人觉得原始版《易经》上面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读的是这本原文译文对照版《图解易经》,书中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我们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在书中领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我看了《易经》之后发现,里面不仅有深奥的大道理,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人生智慧!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象、数、理的介绍,每一个都是能让你实际运用到职场,生意场和生活中的。读《易经》真的可以让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你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再对照易经里的64卦,一一对应。我看完之后,对于很多年前在生意场上遇到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
所以,为了人生多点好运,早点读懂《易经》,才能更好把握未来!易经可以告诉你:还能根据当下条件,如何选择怎样做才能把成功几率放大20倍!
想读《易经》的朋友直接点下方链接就可以购买了!!!
道AF原版原著白话版周易全书小店¥5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