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三个基本概念,读懂受益终身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0.html

古往今来,对《易经》的解读可谓数不胜数,然大多数人是越解越繁琐,越解越看不懂。唯独胡适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抽丝剥茧,从繁复的“易学”中提炼出《易经》的三个基本概念。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读懂了这三个基本概念,就可以不用去管《易经》这部书了。而且,读懂了这三个基本概念之后,你对社会人生也会有更深的体悟,可以说是受益终身。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

其一:易。易就是变易。天地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时时刻刻在哪里变化的。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就是过去种种。天地万物都像滔滔河水,才到了现在,便又成了过去。西方哲学家说:人的脚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就是说,河水滔滔,奔流不息,你踏进去,拿出来,再踏进去,短短一秒钟之内,眼前的河流就不是之前那条河了。

以上种种,就是“易”字的含义。我们现在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话其实也是对“易”字的解读。

但是,只看到易,只看到变化,可以吗?如果只说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万事无常,那么人类还怎么生活?

所以要在变化之中求稳定。从大的时空范围来看,人的脚真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吗?其实未必,哲学家较真才会这么说。现实生活中,我们去年说到东湖去散步,今年我们也说到东湖去散步。去年的东湖和今年的东湖难道不是同一个东湖?

所以,在人的视野里,东湖和河流,都是一个具体的物象。

这就是易经的第二个基本概念:象。《系辞传》说:易也者,象也。这五个字是《易经》的关键。这里说的象,其实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象。

那么象到底该怎么理解呢?象的古字其实是“相”,《说文解字》说:相,审视也,从目从木。简单的说,就是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图像。今天看到一棵树是这样,明天又在别的地方看到一棵相同的树,于是古人知道,这种长得差不多的东西,属于同一种物体。所以起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作“树”。

树是名词,也是对树的抽象概括。所以《易经》说的“象”,就是用阴爻阳爻指示物体的样子。《道德经》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就是说,模模糊糊的,可以看到一个事物的样子。

变与不变合一,即是宇宙

在变化的世界里,有一些东西会聚合成像,在较长的时间内稳定下来。比如山川河流,房屋田地,哪怕只是一只早上生晚上死的小虫子,这一切的一切,都有稳定的状态。看不到稳定的状态,就无法看到规律,也就无法稳定的生活。人们四处奔波,不断“变化”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最终能稳定下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不变,是《易经》的第二个重要概念。

其三:辞。《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每爻都有一个“象”,也就是用阴爻和阳爻组成的一个“图像”,但是单靠这个“图像”还无法解读事物的本质。因此,孔子给每一个“图像”加了一句“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相片配上合适的文字,用以深度的解读相片的含义。

所以“辞”就是对“象”的解读和研判。

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景象,都代表着一种趋势。比如天阴了,你自然会想到要下大雨。“天阴了”也是一种暂时存在的“象”,根据天阴了的景象,判断要下大雨了,这就是一种研判和解读。

由此往上推:“天阴了”是不是也可以表示人的心情变坏了?人的心情变坏了就要发脾气,或者是哭泣。电视剧里,只要有大灾难发生,就一定会打雷下雨;灾难解除了,就一定是云开雾散。这些场景设置,都是根据情景来具体配置的。

整体来说:《易经》先强调变化,变化是无所不在的,这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规律。然后又具体地看到变化之中也有不变,这就是强调做人做事必须审时度势,必须先对具体的环境有具体的认知。环境变了,你做事的方法不变,那就一定会失败。最后,事情的发展变化会有一定的倾向,每一件事情都会导致一个结果。结果是好还是坏,在做事的时候就要根据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分析。这个在做事的过程中对事物的研判分析,其实也是一个从变化的过程中找不变的规律,进而控制发展趋势的过程。

变与不变合在一起的象,就是易。变为阴,不变为阳,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