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得亲口尝一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首先,我想提请学友们注意这样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主流学术观点均这样认为):
《易经》乃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既然不是禁书、邪书,怎么会碰不得?看一看“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怎么就可能受到伤害?
没悟通《易经》之前,对这些说法只是感到新奇,只能暗暗记在心里,等到自己研读多轮之后,再想到这些说法便感到有些气愤,这些不懂装懂的家伙真的很可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把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抛开还有什么文化自信可言?
领略了易道的“至道之善”之后,盛京愚公便竭力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哪曾想刚出手便感到阻力重重,有人觉得自己并不奢望成为王侯,完全没必要学这些“王侯之学;也有人怕自己学了半天,没落着好不说,还因”钻进去拔不出来“而受伤。
所以说,并非愚公争强好斗,而是如果不将这些谬论辩倒,《易经》实在是无法得以顺利传承,文化自信难以促成,我们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所谓的”王侯之学“从何而来。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引进,”谦虚“不再被国人看重,听到溢美之辞之后,我们也习惯了坦然接受,也会学着西方人的样子说”谢谢“以示自己的受用之情,久而久之,言辞贿赂之风愈演愈烈,如同西方老女人妆扮时一样,无论说什么,都极尽夸张,将刚刚见面没有几分钟的人称呼为”家人“;网上购个物,要不要买还没定呢,客服就开始”亲“上来了;面对台下初次见面几乎一无所知的一群人,有人会说”各位精英如何如何“;所谓的”王侯之学“也是依着这个逻辑来的,你想啊!有人办个班教人学《易经》,如果说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学问,那显得多没档次,说成”王侯之学“,言外之意大有学了之后便可成为王侯的心理暗示,何乐而不为?让别人的心理得到满足,自己的荷包自然也会充足,双赢耶!
《易经》创作团队的成员确实个个都是王侯不假,但这只是哲学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王侯之学,如果一定要往王侯身上扯,我想应该这样解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王侯者,一把手是也。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其他人都可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由推脱责任,唯有一把手,永远都没有”专业的人才适合干专业的事“的借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成就王侯应有的气概,而《易经》所追求的恰恰也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并不是只有王侯才需要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