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豫》卦代表着周人集体意识行为的反思与自觉规划设计,是标识着周人文明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大事件。那么《谦》卦可以说就是周初圣哲们在深思熟虑后,为当时的历史命题给出的一个极富理论色彩的历史反思与实践指导方略,具有鲜明的政治动员意义。谢祥荣先生给《谦》卦概括的一个主旨标题为“谦为仁德之用”。那么《周易》之“谦”究竟在传达什么样的“圣哲之虑”呢?这与后世所讲的“谦退辞让”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谦卦六五爻来进行探讨。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原文: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该爻辞的辞章结构:“不富以其邻”为象辞;“利用侵伐,无不利”为占辞。
1.象辞:不富以其邻。
“富”为富有。“以”用“由”义。“邻”指邻国。象辞直观意为:不能致富,是由邻国侵掠导致的。这与《泰》卦六四爻“翩翩不富以其邻”含义相同。
从历史事实来看,这里的“邻”当特指殷王国这个周族之邻。周族历史上季历奉殷王之命多次出征戎狄,最后却因缺少必要警惕,在向殷王文丁献捷时,反被囚困致死。殷王国实际上是把周族当做屏番和与戎狄互相寇掠的打手,其重商的政治路径与戎狄渔猎习俗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观颐”(观而取之的掠夺生活方式),殷王国的暴政与戎狄之族的野蛮寇掠,可以说就是周初圣哲们决心“建侯行师”的历史缘由。
谢祥荣先生于书中特别指出:本爻象辞是说,周邦以及诸侯不能致富,是由于殷纣王的无止境的掠夺所致。这是周人对殷纣暴政导致的邦国关系恶变的总体性评判,等于将殷纣王朝定性为寇盗之国,因而也是联合诸侯发起武装革命的有力号召。
从爻辞与爻象的互释取象来看,依物理取象:本爻位当坤之中,坤为国、为众,本爻变则坤卦变成坎卦,坎为盗寇、为加忧、为心病;又,谦之下卦为艮,后天卦位在东北,有东邻之象;本爻变则东邻之国成为盗寇,导致蹇难重重,天下扰乱困穷,故有不富以其邻之象。
殷纣王纵容商业、军事奴隶主四处寇掠2.占辞:利用侵伐,无不利。
侵,甲骨金文从人、又,持帚若埽之进。“侵”之本义为渐进以扫除,其后与犯、掠等字连用,所以又有侵犯、侵掠等义。此处用其本义。
伐,甲骨金文象以戈击杀人之形,故其初义为击杀,砍伐,击刺;引申有征伐、攻打、除去、败坏以及功劳、夸耀等义。此处用攻伐义。
侵伐,即渐进的攻伐,与征伐有别。征伐具有远行攻伐之意,侵伐是指渐进的,由近及远的攻伐。
占辞“利用侵伐,无不利”的直观义为:利于就近攻取,逐步推进,这样没有什么不利。
这是从爻象的事理做出的具有教戒性的应然判断。从历史事实看,从武乙时代开始,商业奴隶主和军事贵族日渐被重用,成为殷纣王权的主要依靠力量,并以此来打击巫史贵族,强化王权,以至形成“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的恶性政治局面;同时王权在摆脱巫史贵族的约束后,日趋膨胀异化,伙同商业贵族和军事贵族肆行征伐,寇掠四邻,享乐无度,淫乱腐败。如《史记·殷本纪》所记载:
(帝纣)好酒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还有诸多历史记载都表明,殷纣王朝的政治路径促成了众多专门从事征伐寇掠的盗寇和游民,导致农村公社与邑聚一体的社会结构解体,使大量平民沦为债务奴隶与军事奴隶(这在《井》卦中有具体记录)。而且殷纣王朝的横征暴敛只是为满足以纣王为代表的强权集团的私欲享乐,以至于荒淫无度不顾民众死活。所以在闳夭等人以美女和珍宝奇物等进献纣王以释囚周文王后,纣王赐封周文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也就是希望周文王继续为他守卫西北边疆,寇掠戎狄之族的人口财宝,以充当一方军事奴隶主打手。
所以,此时“行师”就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殷纣王的打手四处征伐寇掠,要么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文王受命行征伐之后,是先行“取耆及邘遂伐崇”。也就是就近攻取,逐步推进的策略,这便是本爻占辞所说的“利用侵伐”。而周文王的“侵伐”并非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反抗和扭转这种“相为敌仇”互相寇掠的政治局面,后来武王革命成功后,即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诸侯被掠夺的宝玉等也都发还。所以这样的“侵伐”自然是“无不利”的。
那么作为《谦》卦,为什么在极为重要的六五爻却一点都不讲谦虚、谦退辞让,反而是大讲“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呢?这也就涉及到《周易》之“谦”的内涵与后来通常推崇的谦退辞让之谦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周公因接待贤士而”一沐三握发“那么我们回头再看看谦卦的卦象和象辞。
首先我们来看象辞“谦”,谦从言,兼声。《说文》训“谦”为“敬”义。杨树达以兼声声类论证兼有薄、小、不足之义,故训“谦”为“言之不自足”,也就是谦虚的意思。可见,无论是谦敬还是谦虚,都只是“谦”的引申义。那么我们能否从《周易》的符号文字互释关系中明确出谦的本义呢?
谦卦卦象是上坤下艮,坤为地,艮为山;其组合象为地中有山。通常以谦虚作解就会主观地认为卦象所示为山在地下,所以为谦。这种解释因为契合了人们对于自大狂妄的厌恶和不自足的明智,而博得一种道德优越性认同,从而导致了忽略甚至歪曲事实本身的地步,以至于让“谦”从美德操守异化为虚伪、嫉妒、逃避责任、玩弄人心的技俩。
那么谦卦卦象究竟在描绘一种什么样的自然事理呢?首先,山在地下肯定不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自然现象出现高山跑到地面下的情况那就是翻天覆地的特大灾难了!而易经显然不会为了迎合某种心理需求而用一种歪曲或反常的自然现象来作为人们应该遵循的天道准则。所以其合理的表述应该为“地中有山”,也就是说大地是兼蓄有高山的,又或者说,山再高,其本质仍然属于大地,而且不能脱离大地以自存。这就如同人类群体中会有德行伟岸的“大人”、“君子”、“圣王”、“英雄”这类特出者,然而这些杰出的人物本质上都是人类,而且是不能脱离民众而孤立存在的,又或者说,伟大人物的优秀都是以民众为基础的,甚至这种优秀本身就是为了民众而存在的。所以作为人类群体中的特出者就应该有谦敬、谦慎,和不自足的觉悟,而后世之所以推崇谦虚实质上就是对于王权贵族、特出人物脱离民众,自我神化,自我异化现象的朦胧性批判与警醒。
很显然,从历史事实来看,殷纣王即是属于脱离民众自我异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谦”卦正是周文王反思夏商及周族兴衰历史而总结提斯出来的带有极高理论内涵和政治动员意义的指导性方略。其意义就类同于当今中国政府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生命共同体的政治路径以应对和区别美国提出的美国优先(上帝选民)的政治路径。
如此我们再看兼的甲骨金文,从手持二禾,表示同时涉及或具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行为或事物,所以引申有兼并、兼顾、兼收并蓄、兼听等义。谦字又从“言”,人之言语本质上是作为表征对象的符号,它是作为对象事物的信息沟通交流的代表存在的。所以语言表征功能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兼蓄性和导向性,这与人类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权力非常类似,领导权力本身是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对人民大众福祉具有非常强大的兼蓄性和导向性功能。所以谦之本义即是在强调这种兼蓄性和导向性不能违背初衷,走向异化。就如语言也可能表征虚假和错误的信息成为谎言和谬误一样。人类社会的权力组织也可能会出现异化和暴政,所以“谦”之本义就是在警醒这种异化,以不忘本,不忘初心,谦敬、谦慎、谦虚的德行要求和警示当权者及特出之人。
这一主旨在谦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所以谢祥荣先生以“谦为仁德之用”作为该卦的主旨标题。
地中有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易传·大象传》在注解谦卦时讲:“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有些类似于当今通过税收和福利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在《易传·彖传》中更试图从形而上的天道和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来重言君子应有谦德。谓"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富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其实非常类似当今中国社会所弘扬的雷锋精神,只不过《彖传》是以天道运行和利害得失的角度来阐述了为什么要弘扬雷锋精神。
这里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儒家所真正强调的“谦”,是指那些在位的“大人”应该具备的德行,就一般老百姓来说是没有资格和条件谦的。
所以,我们通过对《谦》卦的学习梳理后,再来看“谦”之为德,很显然不是那种“不敢为天下先”的保守,也不是对于“道德优越主义”的赞美,更不是“以退为进”的交往技巧和手段,而是真正具备仁德精神,敢于担当,勤于奉献,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楷模的行为风范。是所有社会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德行操守。是一个纯粹的人,大写的人在精神突破个体形限后的返璞归真。
本文为作者在周易精舍讨论课的发言稿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