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易经宝藏大门的钥匙之二——阴阳一体
我们从“乾为天,坤为地”的说法中论证了“实体和实体空间”是开启易经宝藏大门的钥匙之一。至于怎样运用这一把钥匙去发掘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然而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只把乾坤模型做了一个粗略的描述,乾坤模型的真实的样子我们还是不很清楚,主要就是那个“实体”,没有抽象出它们的共性。本篇文章要讲的“开启易经宝藏大门的钥匙之二,其主要任务是把乾坤模型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系词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根据现代西方文化的观点,“阳物”表示正物质,“阴物”表示反物质。这个乾坤不分、乾坤一体也表示阴阳不分离,阴阳一体。也就是说正物质和反物质是一体的,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按照中国古文化的说法,“阴阳一体”就是开启中国古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然而现代西方学术体系认为:正物质和反物质是不能在一起的,有科学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后说地球上只需要几克反物质就可以毁灭地球文明。这个说法与中国的“阴阳一体“是极其矛盾的。那么中国的阴阳一体观是不是错误的呢?
现代西方科学理论对反物质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描述,或者说什么是物质都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清晰的概念。一般来说,反物质就是和其基本粒子属性相反的粒子。也就是说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和它属性相反的粒子,把这一类和常态的粒子属性相反的粒子成为反物质。爱因斯坦的正电子和负电子相遇可以发生物质湮灭,放出具的的能量。但是不同种类的粒子和属性相反的其它粒子相遇,会发生物质湮灭吗?比方说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相遇会发生物质湮灭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发生物质湮灭的。倒是有可能形成一个氢原子。
呃!质子属于阳性的,电子属于阴性的,这不就是“阴阳一体”了吗?是呀,原子结构都是这样的呃,这样看来,原子模型就是最基本的“阴阳一体”的模型了。
一原子的现代描述
生活在现代科学大厦里的人们都知道原子的一些内容,现代科学对原子的定义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怎样描述呢?
首先它是一个整体,在物质参与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是不可以分割的。这个整体分为两个部分,核内部分与核外部分。核内部分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子构成,显示出阳性,核外部分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显示阴性。核内部分和核外部分所带的电量是平衡的,由这样的原子结构成的物质是不显示电的性质。所以原子这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只存在两个方面的远离平衡。
第一是空间上的远离平衡。
原子有三个半径。第一是原子核的半径。第二是原子本体的半径。第三是原子和原子之间还存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也就是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的一半。氢原子的原子核的半径是1.5×10-15米,氢原子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轨道半径是0.53×10-10米。
这个数字很难体验,如果把氢原子的一些数据按比例放大,把核的半径放大为1mm,原子本体的半径有多大呢?大约有m。
两个原子之间又有多远呢?要想有实质性的理解,我们也只能做一个比较。据相关资料介绍微观粒子世界与宏观天体世界是成比例的。与太阳最近的一个恒星的距离,是四十万亿千米。距离的一半也有二十万亿千米,太阳的半径约为七十万千米,这两个数据相比。我们如果把原子的半径放大到一毫米,那么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就是三千万毫米,约为三万米,两个原子之间的一半的距离和原子的半径相比,结果还要大得多。
所以,原子核所占的空间,与核外所占的空间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是远离平衡的。
第二是质量上的远离平衡。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在计算整个原子的质量时,核外电子的质量往往是忽略不计的。所以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在质量方面是远离平衡的。
二原子特征的中国描述
那么,用中国古文化怎样来描述原子的特征呢?中国古文化是上一轮文明的结晶,我们的先民对原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认为原子是典型的阴阳一体的模型。
原子模型图这种阴阳一体有些什么特征呢?总的说来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的系统。原子系统分为核内部分与核外部分,但是,这两个部分的远离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而不是两个方面。
现代科学认为原子系统存在两个方面的远离平衡,一个是质量上的远离平衡,二个是空间上的远离平衡。中国古代则认为,原子系统存在三个方面的远离平衡,还有一个就是核内与核外的电量也是远离平衡的。
核内与核外所带的电量是不是平衡的呢?读初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讲:“地球表面的物质是不带电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接触任何物质都没有触电的感觉。为什么会没有电的感觉的呢?是因为结构成地球核外物质的原子,它的核内质子所带的阳电与核外电子所带的阴电是相等的,阳电和阴电相等,可以互相中和。所以我们接触到的物体就没有触电的感觉。”当时总觉得不妥,但又找不到理由,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与中国古文化是相矛盾的。
现代科学家说原子核内与核外所带的电是相等的,而且可以中和。这句话很有权威,是不容易推翻的。我们在找不到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提出反对意见,无疑是自找没趣,还会遭来一些恶毒的攻击。如果说有充分的理由存在的话,这么多的科学家,早已找到了。可是直至现在,还是没人改变这个说法,但是我实在有些激动,还是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下面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究一下。
是不是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物质的电,就可以说原子核内部的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是相等的呢?这个说法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疑问。
1人的身体是一堆地球物质
人为什么不能感觉周围物体的“电”呢?要知道人的身体也是一堆地球物质,和周围的一切物质一样,有拥了几乎相等的电势电压。所以我们不能与接触到的物体形成较大的电势差,也就没有形成让人有触电感觉的电流,人们也就很难感觉到电的存在了。其实是带电的,好比人们当初感觉不到大气压力一样,人们根本就没有大气压力的概念。等人们弄清楚后,大吃一惊,原来大气压力大得吓人。我们只需稍作留意或使用小小的手段,便可显示大气压力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关于物质带电的说法,我们也只需想一点办法,就可以让物体带上电。这不,世界的精彩纷呈,不就是由“电”来展示的吗?
2原子核强大的势力范围。
前面说过原子核在原子体系中所占的空间与核外电子相比,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好比很大的体育馆的中心放上一个乒乓球。用很大的体育馆所占空间的体积去除以一个乒乓球所占的空间的体积,数据是相当惊人的。再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空间,永远比原子系统所占的空间大得多(经相关计算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比原子的半径至少是千以上的倍数)。在相隔这样大的两个空间的情况下,原子核还能在原子与原子之间激烈地抢夺电子。如果说原子核的电量被电子层上的电子所带的电量中和了,他还能在遥远的空间吸引异性的电子吗?
现实生活中两根高压电线,电势相差几十万伏或几百万伏,如果相隔很近的话会造成一系列毁灭性的灾难,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两根电线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并不很大,在1.5米或1.5米以上就可以相安无事了,看起来似乎没有了互相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相隔1.5米或1.5米以上人们也可以感觉不到高压电线中的电了。是不是人们感觉不到这高压电线中的电了,就可以说人所带的电量电势就和高压线所带的电量电势一样呢?实际上高压线中的电量电势要比人体高得多了,平常我们感觉不到电,是因为存在了这么一点点的空间距离。按照现代科学的数据,如果我们把原子核扩大到一毫米,它就能够管住米以内的高速旋转的电子,能透过电子层那样大的空间束缚住核外电子,并且还能够在上万米外的空间抢夺电子,这足可以说明,核内所带的电量,永远超过了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示意图3原子核强大的束缚力
有一项杂技,在竖直平面安装一个环行轨道,演员可以骑单车在环行轨道内运动,经过竖直的环行轨道的最高点时,演员不会掉下来。精彩就在这里,往往能获得热烈的掌声。物理学上的计算,只要这演员的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与环的半径的积开平方,就可以产生足够大的离心力不让演员掉下来。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在特殊的情况下其速度可达到亚光速。我们想想,那么小的原子核要控制住那么大范围的电子,并要束缚住由于高速旋转所产生的无比巨大的离心力的电子,那核内的静电量如果没有核外电子的千万倍,甚至更高,怎么能够形成常态平衡的我们能感觉到的世界呢?
原子核外的电子层上的电子以亚光速围绕原子核作高速旋转,原子的半径又是那样的小,所产生离心力是何等的惊人。现实生活中如果以亚光速转起圈来,什么东西能束缚得住呢?地球能做到吗?只需7.9千米/秒就够了,太阳能做到吗?只需11.2千米/秒就够了。上帝耶和华能做到吗?显然是不能的。因此对比之下,我要放弃对地球的赞美,放弃对太阳的赞美,放弃对上帝耶和华的赞美,由衷地赞美原子核强大的束缚力。
4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电子的电量根本没有中和
原子核的电量与电子的电量中和了吗?很明显,是没有中和的。原子核内的电量只要有原子存在它就存在。在原子系统中,电子与质子分属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空间,没有特殊的条件,是永远不可能相遇的,它们的电量是不可以中和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中和。
有一桶硫酸,还有一桶烧碱,通过精密计算,一桶酸与一桶烧碱完全可以中和,可是,它们分别放在相隔一千米的地方,它们能够中和吗?是不是我提起硫酸就可以往别人的身上泼呢?有些人会惊叫起来:那不能泼!怎么就不能泼呢?不是在一千米以外的地方有一桶可以中和硫酸的烧碱吗?
多么好笑的话,居然流行了许多年。
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电的认识还很糟糕,对电压、电流都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解释。
假如原子核内的电量与核外的电量是相等的,原子核的电量压缩在那样小的空间,核外电子的电量分散在那样大的空间,核内与核外形成的电势电压、电场强度能够是一样的吗?能够形成一个平衡的系统吗?
原子核抢夺电子的能力。我们都知道物质的化学反应都是原子核在原子之间抢夺电子的过程。然而,两个原子之间在微观世界来讲是相隔非常遥远的距离的,如果原子核的正电被核外电子的负电中和了,没有了“电”,它还能够在相隔非常遥远的距离去抢夺电子吗?
有三根柱头都可以独立的立在地上,把三根柱头放在一起当然可以出现平衡的状态。如果有一根或两根有了一定的倾斜,另外两根或一根必须要以一定的倾斜,才能够让三根柱头重新建立平衡。相同的原理,在原子系统中,核内与核外在空间上、在质量上都是不平衡的,那么只有电量不平衡才能够形成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常态的物质世界。
因此,结构成常态物质的原子,它的核内与核外所带的电量是不平衡的。
三核心的主体作用
构成物质的原子,是一个阴阳一体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核心始终都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系统的阴阳属性由核心决定,构成我们地球物质的原子的核心都是带正电的,是阳性的,所以地球物质都显示出阳性的特征。一群狮子,以雄狮为主,一个家庭孩子的姓氏都是父亲的,在地球上都崇尚光明、奉献、勇敢等阳性一类的行为。地球上的物质属于阳性物质。
第二,原子系统的核心决定了系统的物理性质,核心的质子数,决定了系统的质量、电量,决定了原子的半径,决定了由原子系统结构成单质后的颜色、形态、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第三,原子系统的核心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我们知道每一个原子系统的核子数就知道了核外电子数,由核外电子的排列规律我们就知道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以上的描述,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画出乾坤模型图了。乾坤模型有两种,一种阴性乾坤,一种阳性乾坤。阴性乾坤是以阴性物质为核心,以阳性物质为核外物质的阴阳一体。阳性乾坤是以阳性物质为核心,以阴性物质为核外物质的阴阳一体。这两种乾坤模型就是宇宙和宇宙间一切实体的共性。我们的先民们利用这样的模型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很明智的。
两种乾坤模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