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学易经,悟妥协

贵州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604.html

历史,有时似乎在印证某些东西,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在十五、六岁上岗的皇帝:一个是汉武帝刘彻。当他上岗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北方匈奴人的侵扰,而他的太爷爷刘邦就曾有过屈辱的“白登之围”,而太奶奶还曾遭受过匈奴单于的调戏与羞辱,而“和亲”是当时最无奈的选择,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刘彻当上皇帝后,经过十几年的卧薪尝胆和经略,终于实现了:“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理想,也成功地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打得满地找牙,并将匈奴势力赶到了漠北,甚至还让一部分匈奴人变成了匈牙利人!

而另一个就是崇祯帝朱由检,他上岗于内忧外患之时,内忧就是天灾人祸后的满目疮痍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患就是虎视眈眈并正在崛起的满清政权,对于这个烂摊子,崇祯似乎有此着急,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治理之路,由于崇祯的多疑和不妥协,短短十七个年头,就把大明的江山给断送了,而他在煤山上即将结束自己生命时说的那句:“诸臣误我!”显然是在推脱责任,这可不是一个领导人应该说的话!

中国还有一个以“大宋”自称的朝代,似乎要将这种妥协进行到底,因为其政权的来路不正,所以其“重文抑武”的国策让它先天不足地严重缺钙,一让再让的结果是让宋真宗居然能将一个城下之盟当成了政绩大肆地宣扬,而后来微、钦二帝的屈辱,完全都是咎由自取。而宋高宗更是秉承了祖上的这种基因,甚至不惜以杀掉岳飞来取悦于自己的对手。到最后,宋朝的最后一个小皇帝被大臣陆秀夫抱着投了海,而宋理宗的头颅也成了元人的饮器。大宋的妥协与屈辱让后人实在地看不下去,于是就杜撰出了“杨门女将”的故事,其实这就是花蕊夫人《述国亡诗》的翻版: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分明是在骂人!

妥协是门艺术,用得好了,助你成功,用不好,就是自取其辱!

《易经·归妹卦》象曰:“君子以永终知敝。”

妥协,是为了得到好的结果而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