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只有《周易》流传于世。《周易》的内容分“经”和“传”两部分。“经”是由伏羲的八卦经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传”则为孔子所作,包括《彖》上下两篇、《象》上下两篇、《文言》、《系辞》上下两篇、《说卦》、《序卦》、《杂卦》之属共十篇,名为《十翼》。《周易》在我国被称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蕴含着预知未来的“大智慧”,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万能钥匙”。
《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学这样一本“奇书”,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远古三圣”著作《周易》的故事!根据汉代史官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伏羲始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都是圣人,历经远古三个时代,即“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下古时期”。因此汉代学者称《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三圣”作《周易》的典故则更加耐人寻味。
远古“三圣”:伏羲、文王、孔子伏羲画“天书”而作八卦。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天从黄河里突然钻一匹神马,它的毛漩自然形成一组图案;后来又从原洛水中钻出一只乌龟,龟壳上也有一些奇妙的条纹图案。伏羲见之,便惊奇地将图案画了下来,并根据这两幅图显示的“玄机”,开解出了“八卦”。这两幅图案就是传说中的天书“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商纣王时期,周伯姬昌被纣拘于羑里,于是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为其写了卦辞和爻辞,从此《周易》有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
孔子读“韦编三绝”而传《十翼》。春秋末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晚年撰写了《周易》十篇,名为《十翼》,传于后世。《十翼》的出世,预示着《周易》从此羽翼丰满,可以起飞了。
《周易》“十翼”看完《周易》的故事,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觉得这实在是一部无巧不成书的“天人之作”呢?难怪其中蕴含的智慧威能堪称“震古烁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