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太极是化生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成长与变化的总源头。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就是这种生命力促使万物生长,促使着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这种“能力”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易经》中叫做“生生”,它就是“太极”。
太极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我们的文明之源,《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以表述太极的变化原理。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阴阳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
现在我们见的大多都是传统阴阳鱼环抱太极图,这个太极图代表什么意义呢?
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一是表示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二是表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三是表示圆融畅顺、圆满法界。
太极图中的S型曲线,将阴阳分成两部分,一是表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包含相辅相成的阴阳两方面;二是阴阳彼此消长互动,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三是阴阳互为其根,各自均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四是事物阴阳的转化都是渐进的过程,即由量变到质变;五是表示阴阳互推互化生生不息。
阴阳中的鱼眼,一是表示阴阳双方中都包含对立面的因素,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二是表示阴阳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部也会自生化出对立面的因素;三是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对立关系。
《周易·系辞》中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但是三才却比较难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也是在太极中可以体现出来的。
而两仪就比较好理解了,那就是阴与阳,也就是地与天,引申出来就是表示一切可以一分为二,相对又相立的事物。
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人们主要是靠观察“象”来了解世界,对他们来说观察到最大的就是“日”“月”,这就是两仪,还有就是最明显的白天、黑夜,也是两仪,还有寒冷、炎热,都是两仪。
也就是说,最从最初的万物本源“太极”开始,两仪生焉。到现在我们所用的筷子,都是用一双,也就是太极,但是一双是两根,就为两仪,也就是太极和两仪是生生不息,又绝对不能分开的。
当然,有人现在用能量守恒来解释太极与两仪,也未不可,不过物理,老薛不懂,也不多说。还有人将两仪表述成是能量与物质,也说的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望、朔、上弦、下弦,子、午、卯、酉,东、南、西、北,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也经常被称为四象。
当然,我们在易经八卦中,四象指的是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但是不管哪种,都是四象,因为他们之间是直接可以划等号的,例如青龙属木,东方,少阳;朱雀属火,南方,老阳;白虎属金,西方,少阴;玄武属水,北方,老阴。
所以说我们看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都是不能分开的,都要结合在一起来看,在卜卦中,甚至需要天干、地支、五行、八卦,全部结合在一起才行。
当然卜卦不仅看义理还要看卦象,最后就举个例子吧。
日本有个研究易经的家伙(不要小看日本人,现在日本、韩国研究易经的人还真不少),平常住在山里,专门研究学问。
有一天傍晚,他看见很多青蛙从池塘里出来,往外跑,这表示有变动,于是就卜了一卦。
卦为地山谦卦,懂易经的人都知道,地山谦是64卦中非常难得的好卦,山在地下,表示一个人非常有能力,但是不宣扬,德行很高。如果只看义理的话,没有任何问题,这说的就是我嘛!
但是从卦象上看,山跑到地下面去了,表示山要动。于是赶紧往外就跑,东西也没收拾,果然,他刚跑出山,地震了。
所以我们整个易经,都是要将多种事物,义理、象数结合起来,就如太极的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