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胜易经是汉字造字的根源长江

文章摘自《国学之树》作者:许文胜《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根,而汉字则是使中华文明得以存续至今的流动血液,如果国学树没有汉字,就如同截断了大树全身的汁液营养,无法保留和记录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神财富。中国汉字的造字,蕴含的意义是千变万化的。汉字最早的雏形恰恰是源自伏羲氏族所创立的卦爻。《尚书·序》中讲:“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氏族创造的八卦,将其刻在木片之上,替代结绳记事,作为“文”使用,成为华夏民族最早的一种展示、承载信息的形式。如汉字中的“水”字,外阴内阳,外柔内刚,在《易经》中为坎卦,外面是两阴爻,中间是一阳爻,所以甲骨文中的“水”字就是竖着放置的坎卦。同样再看“火”字,外热内冷,外阳内阴,在《易经》中为离卦,外面两阳爻,中间一阴爻,“火”字的甲骨文中间这个尖尖就是阴阳合并为阴爻,外面再包着阳爻。“水”和“火”这两个字的原始写法正是变形的卦象,卦作为世界最早的“文”,是后来汉字造字的模型,是中国汉字最原始的基因。后来,中国汉字逐渐发展,偏旁部首取自“文”,是具象的字根,再配以声与音的字符,终产生了成熟的文字,以形为主,兼具音与义。那么文字是谁造的呢?仓颉。仓颉是上古时期的一位部落的首领,公元前年,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地区)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在《河图玉版》里头曾这样写道:“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阳虚之山”是什么样的山?这山肯定是坐北面南,北面特高,南面这块低,而且这山一定是被水环绕的,这就叫作“阳虚之山”。“灵龟负书”的书就是《洛书》,文字是从这里来的。那么文字是怎么造的呢?最早记载文字造法“六书”的是《周礼·地官》,《周礼》是世界上最早的把社会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结合在一起论述的行政管理著作,对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要遵守的基本制度、道德准则,以及国家官制设置规范有详细记载。西汉的刘歆编撰了《七略》,《七略》是中国第一本目录学著作,刘歆在《七略》里面讲过这么一句话:“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此句释义:在周朝,七八岁孩童进入小学,首先要学的就是六书形式的造字系统。“六书”是中国汉字的基本造字形式。古人在孩童期需要完成六书的学习,从中掌握汉字的六种造字形式,进而深化学业。并且古人的造字均以“象”为基础,无论是形、事、意、声都从“象”与之对应,这便直接体现了“卦爻”与汉字之间的直接关系,了解不同的卦爻在每个汉字中所对应的“象”,便能把握这个汉字的核心意思。后来东汉的经学家许慎受刘歆启示,用31年时间整理出了《说文解字》,这其中还吸收了李斯、扬雄、郑玄、荀爽和班固的一些理论内容。《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辨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典。《说文解字》对六书的解释是这样的:“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象形是指纯粹利用图文来作为文字使用的造字形式,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事物,表层是形象上的相像,深层的是能量形式。如丹,羊,山。象形字作为基础,能够衍生出其他的造字形式。丹,像个采丹井,中间一个点代表朱砂,是一种矿物质。羊,像个羊头立着。山,像个重叠山峦。象事(指事)就是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表意的标志。如才,末,旦。才,抓住东西的能力。末,树木长到头了。旦,太阳从地面升起。象意(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方式多样,交叉错综,通过组合形式能够表达更多的文字含义和信息。如鸣,明,尖。鸣,小鸟张开了嘴,是鸟叫声。明,太阳和月亮碰在了一起,表达出光很亮,光照范围大。尖,上面小,下面大,这样构成了一个形状特质。象声(形声)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功,从工的音,达到用力的程度。爸,从八的音,达到父亲的位置。贷,从代的音,达到出钱的目的。转注是一种用字法,是同义字之间的互用,反映了不同地方发音不同,由于地域的隔阂,同样的事物也会存在不同的称呼。如考与老,至与到。假借是指原本没这个字,利用谐音原则,按照读音借用一个字,也是用字的方法。如汤与荡,来与麦。许慎对六书的内容作了更加具体通俗的分析解释,并将象事、象意、象声变换了另外一种通俗说法,这一点上却让后人忽略了“象”在汉字中的核心意义,这一点最重要,因为中国的汉字以形态反应哲学内涵为主,形态其实就是象,汉字通过象表达哲学内涵。古人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状态、相互关系进行依类象形、会意,早期的图文也容易让人们见其形便知其意。汉字里能找出非常多的具有象形、象意、象物的文字,其核心内涵均与卦象密切关联。秘辛:刘歆、扬雄、班固、荀爽、郑玄皆为大易学家刘歆,西汉天文家、数学家、古文经学开创者,刘歆少年时就学习《诗》《书》,后又深研《易经》,他著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三统历谱》,还编订《山海经》,所著《七略》就以《周易》为群经之首。扬雄,西汉易学名家,博览群书,模仿《易经》作《太玄》,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发展者,对后世意义重大。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著有《汉书》《白虎通义》,整理《易经》的思想收入其著作中。荀爽,荀子后人,东汉著名儒学家、经学大师,对《诗》《书》《礼》《易》《春秋》皆有研究,尤深谙《易经》,运用卦气说解释《周易》。郑玄,东汉易学大家,著有《易论》《易赞》《周易乾凿度》等多部易学专著,还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许慎,比荀爽、郑玄时期稍早,比他们都大。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后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经学大师马融十分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大家发现,这些对汉字进行发展和解构的学者都是大易学家,因为没有《易经》的理论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掌握汉字的基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