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办的年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评选中,一本页的中国经典译著获得提名。它是由英国著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Minford)耗时12年翻译的《易经》。这本书由纽约企鹅出版集团下的维京出版社于年底出版。在书里,有对《易经》及历代文人评注的详细叙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易经》被誉为六经之首。17世纪出使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称赞它是中国一切科学和哲学的源头,高于当时欧洲的科学和哲学。18世纪初,《易经》在欧洲传播开来。心理学家荣格评价,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心灵,有几千年来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弥新。
就《易经》的翻译出版、西方世界对《易经》的接受度等问题,定居澳大利亚的闵福德接受了腾讯文化的电话专访。以下为腾讯文化与闵福德的对话:
“我的《易经》翻译更‘中国化’”
腾讯文化:此前西方较著名的《易经》译本,分别来自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和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你对这两个版本怎样评价?
闵福德:理雅各汉语特别好,除了《易经》还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书。但他根本不尊重《易经》,认为这本书是垃圾。他并不相信书里的内容。
卫礼贤就非常不同。他对《易经》非常感兴趣,在年完成了德译本《易经》(后被译成英文)。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在西方非常热销,影响也很大。卫礼贤和荣格的关系密切,后者为其《易经》作了序。但这也是这本书的缺陷——受荣格的影响太多。
腾讯文化:你怎么评价英国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的《易经》译本?
闵福德:布洛菲尔德的译本不错。夏含夷更擅长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是早期文字中有关《易经》的记载。他的译本不实用,偏学术。
腾讯文化:你翻译的《易经》和这些译本的区别在哪里?
闵福德:我的翻译更“中国化”。有人翻译《易经》会提及《圣经》或德国诗人歌德;基督徒理雅各从基督教的角度解析《易经》。我更多地引用中国文人的点评,尽量不涉及西方人对《易经》的点评和解析。
腾讯文化:《易经》在欧洲的影响如何?
闵福德:20世纪60、70年代,欧洲读《易经》的人很多,这在当时是一种“反文化”现象。我也是这代人中的一员。当时我的很多朋友都读《易经》。《易经》从一开始就被西方读者认为是一部帮助人们思考的“智慧之书”,而不是一部算命的书。我想这大概是《易经》在中西方的最大不同。
“你就是这本书,你会成为这本书”
腾讯文化:你如何安排这部译作的结构?
闵福德:我把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智慧之书”,用传统方式解读《易经》和其点评;第二部分是“卜卦”(Oracle),回归《易经》最初的用途——青铜器时代的占卜手册。那时《易经》的哲学性没那么多,人们主要用它来获得对一些即时问题的建议,比如“我应该和邻国开战么”“我应该把女儿嫁给宋国国王吗”。但它也并非是用来算命的。
腾讯文化:你将《易经》解释为“TheBookofChange”,而不是“TheBookofChanges”,为什么?
闵福德:因为我认为这本书是关于变化的基本流程的,所以用单数,而不用复数。
腾讯文化:在你看来,《易经》有什么用?
闵福德:我在书的序言中引用了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对《易经》的评价:“它帮助你进入你自己的内心,仿佛是一条能够帮助你开悟的‘捷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修养”,清代道士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中也多次提到这个词。他强调,学习《易经》的过程是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我是不可知论者,不信奉某种特定的宗教,但我相信人们有必要自知、自省。《易经》是一本关于自我认知的书,能够引导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它很简单,但又很难。
有人点评,《易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Spirit。我也这样认为,因为《易经》原本也不像是一本书:它没有开始,没有结尾,没有作者。它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工程”,是一种可以和你对话的声音,但它最终是你自己的精神。
我在书的前言中这样写:“这本书和你之间不存在任何区别,你就是这本书,你会成为这本书。”
腾讯文化:你在前言中还称,阅读《易经》是一个互动和对话的过程。如何理解这句话?
闵福德:开始读《易经》时,你便和这本书产生了互动。这本书的本质并非在于书,而是在于你阅读的方式。你要非常虔诚地坐下来,抛弃一切伪装和虚假的想法,真实面对自己--这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之后,你才可以开始读《易经》。
不能像对待一本普通的书那样对待《易经》。你得去参与,得做大量的工作。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就像是一个游戏,你和这本书做游戏。最后,《易经》帮助你看到你自己。
腾讯文化:听起来很玄妙。
闵福德:《易经》是一本客观存在的书,不是一种宗教,不是一个有魔力的特殊伎俩。它不强迫你去相信某种教义,它谈论的是世界背后的规律,但用的是非常简单的结构,比如八卦、六十四卦等。它鼓励你往后站一步,看全局,而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