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因为我国圣贤先哲们喜欢从整体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缺乏思辨主义和逻辑推理,所以通常认为哲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都在西方,然而让人惊讶的是《易经》里的一句话,竟然影响西方哲学数千年!
这句话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于《易经系辞》中,简单翻译下:超过能被感知到的物体本体的,那些无形的东西就是道;能被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存在就是器。
《易经》的这句话非常精彩,这里面的“形”,就是有外形的、可触摸的、能感知到的东西。超越这些的就是宇宙的本源,称之为“道”,也就是道理、概念、规律等抽象的东西,进一步可以理解为能从一个或多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提炼总结,形成的普遍性的规律,和思想先驱老子提出的道,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这里的“器”有两层含义:一个含义是说能感知到的具体器具、工具等;另一个含义是指具体事物引起的束缚和局限。孔子曾用“君子不器”来说明,不应该被实物的具体形象和用途所束缚,君子应该去领悟而且回归到无形的规律的道之中,应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
《易经》是我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这里提出的“道”,是宇宙万事万物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非常相似,就是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易经》代表了我国哲学“形而上学”的源头。
那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大发展的同时,古希腊的哲学、文化、艺术也在蓬勃发展,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从哲学、艺术到物理学的很多学科,都写过许多著作。
当然那个时期学术界还没有哲学、艺术、物理学这样的分类,当时希腊罗德岛有个哲学教师叫安德罗尼柯,他在传播教授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时,把亚里士多德这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做了分类汇总,可在命名是犯了难。
最后叫安德罗尼柯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以“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为标准,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第一类起名叫《物理学》,希腊原文叫physics,后来演化为英语就是physics;第二类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放在《物理学》的后面,安德罗尼柯就加了个meta,希腊语在后面的意思。
预示就诞生了metaphysics这个新词,安德罗尼柯用个metaphysics新创造的词,来表明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后来就泛指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研究“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的学问。
这个metaphysics翻译成汉语就叫“形而上学”,这个翻译也让人拍案叫绝。这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的杰作,井上哲次郎是日本学院哲学的奠基人,著有《哲学词汇》一书,他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时,就想到《易经系辞》里这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安德罗尼柯的physics对应这里的“器”,也就是“物理学”;把metaphysics对应这里的“道”,翻译成为“形而上学”!
这可以说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完全到达了翻译界“信、达、雅”的最高境界,而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著名学者严复,曾经把metaphysics翻译为“玄学”,虽然也很棒,但没有被大众接受,缺乏“形而上学”的那种神韵。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开始,西方研究存在本源、寻找宇宙终极本质的学问,都叫作形而上学,被西方历代的哲学大家们研究了数千年,形成了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世界观。
通俗地讲,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哲学里的“本体论”;研究“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就是哲学里的“认识论”。如何回答世界本质、宇宙规律的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