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做这篇文字,是为了给一些易学爱好者释疑解惑,也梳理一下三易的真实面目。有很多爱好者,会疯魔般地“研究”各种易学问题,但往往不得要领,这无异于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这一篇文字,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带你看清一些真相,以使不惑。而不惑,有时候能提高你的生活品质。
在历史上,有三易的传说。据说,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而周朝有《周易》。对于这个传说,我们有没有证据,做一番探源呢?
一、发生逻辑
在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易》?
有史可考的,商周时期的人喜欢占卜。在对殷商古墓的考古中,我们发现商王几乎每事必卜。如此,长期积累,将累积出一个庞大的“占卜资料库”,它有记述历史的部分功能。可以说,这样的“占卜资料库”相当于一座“图书馆”。
可惜的是,这样的“图书馆”,里面的资料松散,在管理起来,也会给管理者带来极大的负担。
如此,在历史上,必然有人会对这些占卜资料做编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编辑、整理工作不止一次。有些编辑本,或许可能流落民间。
因此,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其一,出现什么《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是存在逻辑发生上的可能性的。
其二,基于我们都知道的原因——夏朝的历史难以考证,文字也难以考证——说什么夏朝存在《连山易》,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其三,如果果真有三易,那么它们有可能在一朝数代被写出来,而不是给夏商周都编排一本。
其四,《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也只是名字而已,按我们的逻辑,在历史上出现更多的《易》都是有可能的。
二、《连山易》《归藏易》有流传吗?有历史价值吗?
我们首先得明确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本书想流传下来,很不容易。《周易》能流传下来,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执着地追究有没有更多的辑本流传,是自寻烦恼。
在笔者研究《易》的很多年中,也听说过什么《连山易》以水书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归藏易》零星地见于一些古籍之类的言论。要问笔者动心吗?从没有过!从一开始研究《易》的时候,就不曾心动过。为什么呢?
一方面,笔者零星所见的一些所谓《归藏》文字,有很多神话传说之类的虚妄文字。并不是说笔者不认可神话传说,认为一些历史传说不重要。毕竟,如果它们属实,也确实构成了我们先民的文化。但是,文化、文学价值归文化、文学价值,它们并没有易学价值。
另一方面,只有《周易》,才具有易学价值。这句话似乎很武断,很绝对,容易遭受很多人第一感的反对。但是,笔者既然敢这么说,显然是有底气的。《周易》这本书,脱胎于年前的历史环境。说它用了多少龟壳史料,笔者不得而知。但是,文字里面的“凶”“吉”似乎都与占卜相关,能说明作者的语言及职业习惯。
基于笔者的破解成果,《周易》里不存在一句风水、迷信、玄学成分,作者是一位朴素的无神论者。至于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存在无神论者,很可能是他看穿了“占卜”的不可靠,相对的,可靠的是各种基于事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因此,他创作《周易》,是将它作为一本人生指导书来写的。
三、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周易》?
其一,偶然性。,笔者指出,《周易》在孔子时代突然面世。此前的文献中,根本没有提及过这本书的。根据一系列的证据,我们可以推测:作为周朝史官的老子,在“图书馆”中发现了这卷尘封已久的竹简,将它带给了鲁国的两位大思想家——孔子、左丘明。
其二,占卜的助攻。因为对“吉”“凶”的误读,对商末古法占卜的探究,孔子时代,左丘明在《左传》中胡诌了几次占卜事件,还成功预测了射瞎楚共王的眼睛。颇为荒唐!在孔子之后,《易传》出现,更是胡乱地解释了一通。这股“占卜”的文化热,让《周易》这本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保存下来。
其三,可传承性。《周易》是一本人生哲学著作,里面的哲理佳句不少,确实也值得传承。
总而言之,历史选择了《周易》,这里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声明:笔者基于语言文字学、逻辑学,完成了对《周易》全书的正确破解,深入细节。笔者知道,有很多迷信的人可能反对这一切,因为这冲击了他们的信仰,让他们的信仰大厦崩塌了。但是,笔者恢复的是《周易》一书的本来面目,是年前作者心底的真实想法。如果要反对,可以先读笔者的,已公开,前面的章节,以及“萃”卦已设置了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