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师从金锁玉关陈炳林,分享考古河图洛书知识。继续文章,本文通过从天文考古角度的研究,得出河图之数与先天八卦源于十月太阳历而洛书(九宫数)与后天八卦则源于北斗七星历的推断;至于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年代孰先孰后的问题恐不可望文生义,有待进一步探究。
图4青台北斗九星图实证年天象
这一天象特征(BC特征最为明显)极为重要,其持续时间长达年左右,古人据此特征创造出相适应的历法当是历史的必然。
图5洛书(九宫数)的天文本源
古人云“大道至简”,原来神秘的洛书(九宫数)之数竟然是来源于古人利用北斗两个三角形顶角同步旋转位移的顺序号与八个节气(四立、二分二至)的对应关系,同时也与地平观测系统观测回归年日出方位与节气的关系密切相关。笔者使用“顺序号”这个词虽有些粗俗浅显,但要表述的实际乃是天地运转的“时空秩序”。
由上图不难看出,当顶角开阳处在正极度方位指向北极时,顶角天璇必定会在正极度方位指向正北度方向(冬至),因为二者相差度,+=;当顶角开阳处在度方位时,顶角天璇必定会指向东北45度方向(立春),再同步移动45度,便是春分了;依次类推,就可确定8个节气。
理解洛书之数的关键在与能否回答“为何九宫格上中的数字为9”和“为何九宫格下中的数字为1”的问题。由上图可见,若自冬至序号为1开始旋转,第1次旋转45度后到达序号2立春的位置,第2次旋转45度到达序号3的春分位置……..第7次旋转45度到达序号8立冬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立冬美位置经第8次旋转45度后才能到达起始点序号1的位置,天璇地转,永无休止,8+1=9,九五至尊,9乃天之大数,表示进入新一轮的运转,这就是为何九宫格上中的数字为9的缘由。
图6四象的空间位置
再顺便说下“为何九宫格下中的数字为1”的问题。上图右下角图形是地平系统观测太阳视运动一个回归年的轨迹,冬季太阳在东南升起,西南沉入;夏季太阳在东北升起,西北沉入;其视运动轨迹是东南(冬至)——正东(春分)——东北(夏至)——正东(秋分)——东南(冬至);冬至阴极阳生,夏至阳极阴生,这两个极限断点都具有回归起始点的意义,且相互对应,故九宫格下中的数字取1,因为夏至只是一个回归年的一半,不像冬至那样进入新一轮的循环,故不存在类似8+1的问题;但却有4+1进入后半年循环的问题,所以夏至用1表示。此外,图中四立之四个节气的对应关系也十分明显,如立春对应立冬,立夏对应立秋,春分对应秋分,在天球赤道坐标系里便是如此;利用陶寺观象台进行地平观测,你就会发现,立春与立冬太阳是在同一个观测缝出现的、立夏与立秋亦然。八个节气与序号数字的对应关系在九宫格里一目了然。
仔细查看图解,相信小学生也能理解其中道理。正因为洛书之数来源于客观的天体运转之自然规律和人们的实践认知,所以基于此的演绎当会无穷无尽。
图7从八角星到洛书(九宫数)与后天八卦的演变
从北斗七星(高庙八角星历)与地平太阳历到洛书(九宫数)的诞生,再到后天八卦的形成,与前面讨论的十月历—河图——先天八卦相比较,显然其复杂程度较大,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坐标系的建立,北斗七星历(高庙八角星)___洛书(九宫数)____后天八卦是以正北极(天之中)为基点建立起来的空间立体坐标系,但同时也融入了地平太阳历太阳回归年视运动的时序坐标。二是洛书(九宫数)在后天八卦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源于地平太阳历的节气在九宫数空间立体坐标系和后天八卦卦位里得到了合乎逻辑的配位。
图8四立和二分二至与洛书(九宫数)的对应关系
三是太阳视运动所呈现的“8”字形轨迹,在逆时针星序和顺时针星序里都得到合理呈现;同时还包含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基本易理。
图9卦象“乾位”的变化
四是卦象“乾位”的变化,体现了古人与时俱进对天体运动规律认知水平。《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为何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乾位”会发生变化,无疑与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相关。后天八卦中“乾西北”,似乎与这个记载相关;从天文角度来看,恐与人们发现赤道与黄道不在一个平面有关。“春分之日,地与星辰复本位。至夏至之日,地与星辰东南游万五千里,下降亦然。至秋分,还复正。至冬至,地与星辰西北游亦万五千里,上升亦然。至春分,还复正。进退不过三万里,故云‘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也。”
夏至日大地转到黄道下方里处,然后开始往上转,至冬至日转到黄道上方里处,再开始往下转;而春秋分日,刚好与黄道平。因此“浑天说”认为大地转动的南北厚度为里,这样大地的一半刚好是里(即赤道与黄道的交叉点)。这样的大地转动模式形成了“地陷东南,天倾西北”的传统文化认识(曹慧奇:《周髀算经》从数学看先秦的天文观及地中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历史上某一时期或许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球磁场扰动事件。